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晓铃)迄今已知的四川十余处宋元建筑,几乎全部位于乡野,才得以在战火中幸存。
记者从省文物局了解到,12处古代木构建筑中,南宋古建仅有江油窦圌山云岩寺飞天藏殿一处,元代建筑除花林寺大殿以外,分别为眉山市报恩寺大殿、峨眉山市大庙飞来殿、阆中市永安寺大殿、阆中市五龙庙文昌阁、芦山县青龙寺大殿、芦山县平襄楼、南部县醴峰观、梓潼县七曲山大庙盘陀殿、南部县永安庙大殿以及蓬溪县金仙寺大殿。

多处古建位于盆地北部
幸存的宋元木构建筑,有多处均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地理位置偏僻之处。四川唯一一处南宋木构建筑,位于绵阳江油窦圌山云岩寺。在花林寺周边50公里范围内,集中了四川大部分创建有明确纪年或疑似的元代建筑,它们包括剑阁香沉寺大殿、阆中永安寺大殿、阆中五龙庙文昌殿,以及南部永安庙大殿和梓潼七曲山盘陀石殿。这使得川北地区成为我国南方元代建筑最集中的区域。
与花林寺大殿关系最密切的一处元代古建筑,是与花林寺相距仅11公里的南部县醴峰观。
醴峰观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大殿同样为具有明确纪年的元代木构建筑,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比花林寺大殿早4年。赵元祥介绍,花林寺和醴峰观从元代至清代都属于南部县管辖,而且都属于家族捐修的功德寺观。从两处建筑梁架上的题记来看,捐修两处寺观的家族之间还有姻亲关系。“醴峰观功德主何信的长孙大铸是花林寺出家僧人李德荣的舅舅,幼孙大荣则是李德荣的姑父,李、蒲、何3个家族的数十名成员都同时出现在两处建筑的题记中。”
花林寺和醴峰观的题记共同构建出当地元代几个大家族的谱系关联。唏嘘的是,醴峰观的功德主何氏家族在清代消失了,被移民来的谢氏所取代,而花林寺的李、蒲两家则繁衍至今。
为何川北乡野能够留下多处元代古建?赵元祥解释,保留这几处元代建筑的地方,恰好是在几个县的交界处。因地理位置偏僻,最终免于战火波及。

十余处建筑不乏精品
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留存最多的山西,不仅有佛光寺这样的唐代建筑,元代建筑更有300多处,其数量占据中国元代建筑的75%以上。不过,四川的元代木构建筑以及更早的南宋建筑,同样不乏精品。
省文物局文保处处长何振华介绍,四川仅存的南宋木构建筑为江油窦圌山云岩寺飞天藏殿,大殿中央的飞天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宋代道教转轮经藏。它精雕细刻了4重楼阁,与宋代《营造法式》中转轮经藏图中的天宫楼阁极为相似。这座建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的建筑躲过战乱兵火而幸存。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整个藏身用竹木钉铰接,并由珍贵香柏木穿斗而成。藏身中包裹有大圆柱,外连木枋形成巨型木塔。“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飞天藏殿严重损毁:大殿基础局部下沉、墙体坍塌、原本可以转动的飞天藏倾向一侧。经过多年修复,800多岁的飞天藏终于成功矫正“脊柱”。重约5吨、高10.5米的飞天藏,在3人的推动下便可转动,重现昔日风采。
至于此次纳入第8批国保单位的蓬溪金仙寺,则经历了从年代不明到确证为元代建筑的过程。据介绍,金仙寺仅存正殿,其上的梁、枋保留的题记十分丰富。经过辨识,古建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个题记为:“大元泰定四年太岁丁卯,闰九月丙寅朔,初七日壬申,值开,当代修造讲僧得性……”由此可以结论:金仙寺的修造,应在元泰定四年(1327)当年或此前。这些题记当中,还有“喜舍中统宝钞壹拾定”等字样。据介绍,元中统元年(1260)七月,刚即汗位不久的忽必烈下诏造中统元宝交钞。10月,又正式发行中统元宝交钞,简称“中统宝钞”,是我国历史上首次通行全国的纸钞。金仙寺的这些题记,在进一步证实其建造年代之外,也成为元代货币研究的重要参考。
这里的新闻油爆爆!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大四川(sinas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