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高技术制造业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成都的工业出现了较大的分化。

  一季度,成都工业增速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三,而不同行业的数据增减,显示了城市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比如,疫情之下,口罩等医药类制品成为刚需,成都的医药制造业增长9.8%,口罩产量增长6.6倍,为防疫防控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随着复工复产供应增加,以及餐饮类行业可能迎来的报复性消费,3月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分别增长1.5%、18.4%。

  同时,闷在家里的宅经济也迎来机遇,线上交易与互动成为潮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

  尽管上述三类经济形式大多因疫情而起,但下述行业的发展则更与其韧性有关。

  比如,成都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9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分别增长14.5%和11.2%。

  此外,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倍、1.3倍、38.3%,显示了成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在新经济领域的表现,也显示了其韧性——远程办公、线上教育娱乐等行业发展较快,1~2月,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6.6%、18.9%,带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3%。

  复工的速度,也显示了成都的城市活力。

  2月26日,全市3588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100%全面复工,是全国较早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的副省级城市,3月当月37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数据显示,3月成都工业增长6.2%,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较1~2月收窄6.2个百分点。

  成都工业企业能在短期内复工复产,既有城市工业基础本底,也显示了工业企业对成都的信心。

  137.44

  投资意愿指数

  投资也在部分行业表现出“逆势”反弹。成都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2%,但3月增长幅度10.4%,带动降幅较1~2月收窄17.1个百分点。

  其中,服务业投资增长5.8%,增速较1~2月提高23.4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个百分点。

  随着新基建的兴起,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成都“补短板”领域投资加快恢复——3月,成都公共服务、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分别增长22.3%、8.9%,增速分别较1、2月提高33.8、35.2个百分点。

  同时,随着6、10、13号等多条地铁线路加快建设,轨道交通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大运会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投资超过13亿元。

  此外,一季度成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4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141.68亿元,增长1.7%。外商直接投资(FDI)2.5亿美元。新批或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项目13个。

  融资方面,成都的数据也显现了逆势增长的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成都新增信贷投放1565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796.83亿元,增长8.2%。企业发行债券直接融资717.43亿元,增长39.5%,同时发行疫情防控债券17笔,总融资130.9亿元。

  记者注意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及四川省、成都市一系列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政策措施的带动下,企业在蓉投资意愿不断提升。数据显示,3月成都投资意愿指数为137.44,环比、同比分别提高16.11和39.04,总体呈现稳步上升发展趋势。 (记者 叶燕 邹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