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变

  4500年前,蜀山氏从西部山区走向成都平原腹地,将蜀文化古城时代的城邦,建立在成都平原偏西部。直到战国秦时,张怡、张若建筑了新的成都城,西为少城,东为大城,两城并立,缓缓向东。

  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唐代。彼时“扬一益二”,成都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执政者在大城外新建罗城,使成都扩大了6倍,经济中心也开始向东南侧转移。直至清代,随着万里桥、九眼桥等连接城市主干道桥梁的重修,地处两江交汇的东门最为繁盛。

  自西向东,是成都跨越数千年的城市惯性,但这种惯性却一直没有冲破山脉束缚,致使成都始终在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之间呈同心圆状稳定地扩张。

  近年来,成都凭借包容的环境和创新的经济模式,充分展现了西南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不仅成功跻身新一线城市,并且连续4年稳居新一线城市第一名。“巴适”的生活和优质的创业沃土也使成都“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为更多人所认可,连续11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

  然而,不可避免地,这样的中心城市格局使得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产生交通、环境等诸多“大城市病”。

  目前,成都的人口正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新增,截至2019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达1658.1万人,位居全国第四。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成都中心圈层国土开发强度达到84.8%,全市工业存在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因此,城市发展亟待拓展新的空间。

  放眼全球,反观国内,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大都从大局落子、从区域求解,采用“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构建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空间模式。可是成都市域的南北纵深很短,而市区往西虽然幅员辽阔,但西边是天府之国的肥沃良田及青藏高原边缘的龙门山脉,是需要保护的耕地和生态涵养区——成都,唯有向东,才能获得城市永续发展的广袤空间。

  2016年,国家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国家战略的强大支撑,让成都东进更加有底气。

  这次,成都决定跨越山丘,城市格局迎来千年之变。

  自找难题

  时间回到三年前,2017年4月,成都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其中,“东进”翻越龙泉山,开辟“第二主战场”,使成都从“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的构想被提上日程。

  众所周知,龙泉山一直是成都东侧的生态屏障,如今城市发展跨越龙泉山,将这座山变成城市绿心和“会客厅”,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成都给自己找了个“难题”。

  三年历程,成都先后组织96名院士、国际大师及知名专家,领衔100余支专业团队、35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5轮城市规划优化提升工作。

  为了加快实施“东进”战略,2017年5月起,成都邀请知名规划、建设、景观设计院等专业力量,包括“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的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原院长李晓江的团队等顶级专家团队,从战略层面开展了《成都市实施“东进”战略总体规划(2017-2035年)》《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2个总体层面研究,以及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东西城市轴线规划2条轴线规划研究,同步进行城市风貌、水资源、通信、能源等10余个专项研究。以高质量高标准的规划要求将“东进”区域整体框架搭建成型,这也成为成都东部新区的重要规划基础。

  李晓江对此感受颇深。在他看来,成都跨越龙泉山建设东部新区,首先必须解决它没有“大城市基础”的难点。为此他建议,既要充分依托主城区的资源要素供给能力,又要在基础公共服务中独立运行。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东部新区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和门户枢纽,已经有了新机场规划,“为此我们在东部新区规划了多条高速铁路,以实现与包括重庆在内的全国重要节点城市更好的联系。”

  2018年6月,四川省委提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确立成都在四川的“主干”定位。立足长远发展,2019年底,成都对“东进”规划再次进行了统筹提升。

  这次的重点是人。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一个以中等收入为主体的人群也必然会提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传统的管理理念已无法解决现有问题,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转换思路。

  摒弃了只顾短期需要的“插花式”布局思维,成都东部新区建设对标雄安,提出“人—城—产”的营城逻辑,把人本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起点,以优质的生态、生活环境“筑巢引凤”吸引高素质人才,再以人才吸引企业与生产要素集聚,从而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

  2019年底,“东进”从全面规划转入全面建设新阶段,同时也迎来重大历史机遇。2019年8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020年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向东,重庆向西,相向发展,支撑起中国经济的第四极成为必然趋势。“这充分说明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城市‘东进’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高度契合。”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委员、总经济师王正丹表示。

  “虽然成都给自己找了个‘难题’,但这个‘难题’是成都的长远利益所在。”李晓江说。

  对于棋至中盘的成都而言,三年的转型与突围之路,实则是一次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排兵布阵。

  今年5月6日,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成都东部新区授牌,《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成都东部新区空间发展规划》等文件随之发布。按照定位,这个管理范围为920平方公里的新区,未来将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新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彰显公园城市理念新家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需要一个国家级新区。而现为省级新区的东部新区,将为未来升级为国家级新区做准备。”王正丹对这座未来之城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