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填埋场穿上“1500亩的雨衣”

  确保汛期万无一失

  在填埋场一侧的应急倾倒平台上,记者看到整个填埋场,除了小部分正在堆体的垃圾,其他都覆盖着黑色的膜。“整个填埋场大约1500亩。”廖杨介绍,填埋场防汛的重点之一是防止雨水进入垃圾堆体,黑色的膜就是HDPE防渗膜。因为其本身老化、以及垃圾沉降的拉扯,可能会造成防渗膜的破损。

  今年四、五月份,廖杨和同事们一起对填埋场进行了巡查,修补了约300处破损。“一天肯定走不完,每天都会巡查,一周才能完全巡完一次整个库区。”廖杨表示,气温三十多摄氏度的时候,膜上的温度至少五六十度,“衣服干了湿,湿了干”,廖杨领口处的皮肤晒出了一片红。

龙泉驿区长安垃圾填埋场现场龙泉驿区长安垃圾填埋场现场

  廖杨表示,防渗膜就像是“雨衣”,如果没有这件雨衣,可不仅是被淋湿那么简单。如果下大雨,雨水进入填埋库区内部,被垃圾污染后,会变为渗滤液,也就是需要进一步处理的污水,这不仅增大了污水处理的负荷,同时还加大了填埋库区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风险。另外,整个填埋场三面环山,剩下的一面是人工修建的大坝,就像水库的大坝一样,雨水大量进入,堆体的稳定性减弱,对大坝的稳定有较大的影响。

  除了给填埋场穿“雨衣”,入汛前,廖杨和同事们还对填埋场周围一圈环形的截洪沟以及周围山坡上设置的雨水沟进行了巡查疏通,保证雨水能够及时排走,不会因为淤积而流入垃圾堆体。填埋场不淋雨、不泡水。

  除了截洪沟,垃圾堆体的表面,也就是“雨衣”上,也设置有雨污分流系统。“雨衣”的表面设置了纵横交错的雨水沟,保证垃圾堆体上的雨水能及时排出,“雨衣”的里面埋设了污水导流系统,保证堆体内的渗滤液能有效收集。在这样的双重设计下,填埋场“雨衣”上的雨水,“雨衣”下面的污水,都能及时有效排走。

龙泉驿区长安垃圾填埋场现场龙泉驿区长安垃圾填埋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