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解课题:

  特色产业对地力影响,尚无科学研究

  农户们的担忧有没有依据呢?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这恰恰是当前农业科研的一个盲点。

  “目前相关研究不充分。”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甘炳成说,羊肚菌是近年来突然走红的经济菌类,其耕作对于土壤影响有多大,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不过,羊肚菌不适宜在同一块土地上连作,也是事实,“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单一,对菌类作物来说,病虫害高发、产量锐减是常态。”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羊肚菌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但有些作物对地力要求高,是明确的。”省农科院土肥所副所长黄忠乾介绍——

  比如,成都平原及川内其他地区农户曾反映:有不少外地客商采取“候鸟迁徙”的方式流转土地种植西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而事后调查发现,作为葫芦科植物,西瓜对水肥要求极高,种植过程中的过度施肥和过度灌溉,极易导致土壤板结。

  导致不少农户在收回土地后,数年内面临减产。

  记者走访发现,类似于羊肚菌、西瓜等特色产业入川布局而对地力产生影响,并非个案——

  例如,此前从广西等地引入四川的速生桉,由于生长速度快,备受木材生产企业和农户欢迎。但因其对水肥要求较高,被农户称为“抽肥机”和“抽水机”。

  川内大部分地区实践证实,种植速生桉的土地,需要5至8年才能恢复此前的肥力。

  综合测算种植效益和地力恢复成本,种植户收益并不高。

  下一步,省农科院打算成立专家组,对羊肚菌种植和土质变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专题研究。

  对策建议:

  建立种植品种“黑名单”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应该以市州为单位,在测试当地土壤肥力和气候的基础上,给出流转后规模经营土地种植品种的“黑名单”。

  同时,明确土地流转方的责任清单和相关赔偿补偿机制。如,流转期限结束后,地力出现明显下降,流转方如何赔偿农户损失、如何帮助恢复地力等。

  对于流转土地的农户来说,如何在正式科研结论未出来前,防范可能的减产风险?

  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经营管理总站站长刘志跃

  重视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增加相关的约束和补偿条款。

  农户在签订流转合同时“要多个心眼”。具体来说,可以增加用途、种植品种限制,明确流转期限结束后的土地收回方式,以及休耕或减产赔偿方式等。在日后求偿时做到有据可依。

  刘志跃对记者强调,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根据现有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农户无权干涉土地流转后种植的种类和种植方式。而且,对于流转期间土地肥力等土质破坏,鉴定取证需要专门的科研步骤,即便是有合同约定,追偿成本也非常高。

  对此,三合碑社区的农户也深有体会:他们和羊肚菌种植户签订的流转协议中,只明确了流转面积和期限,没有注明其他事项。有的人甚至没有签订流转合同。因此,休耕或减产所带来的损失,只能自己承担。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

  应尽快出台专门规定,明确流转前后土地肥力保障责任和措施。

  总的来说,就是“谁种地,谁负责”。让业主、大户来承担可能的减产损失和修复地力成本,或帮忙恢复地力。

  各级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应强化技术力量下沉力度,介入土地流转的土地评估、土地回收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