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的拼图上,需要高峰,更需要高原;成都营商环境建设的进度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一座城市竞争力的核心环节。
刚刚落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城市的营商环境改革进入深水区,突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唯有发扬啃硬骨头的改革精神,才能取得新进展。
11月6日,一场特殊的发布会,将步入全国最快行列的“邛崃速度”推到了聚光灯下。以关注度最高、改革难度最大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为突破口,成都邛崃进行尝试性改革,在县域层面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邛崃市委书记王乾也接受媒体专访,详解“营商环境优化秘笈”。
春江水暖,见微知著。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社会关注度高,也是矛盾交汇点。邛崃市通过相关改革,实现了三大变化:一是审批事项确定性100%,给了社会稳定预期;二是压缩审批服务时间70%以上,“邛崃速度”步入“全国最快”行列:项目生成到竣工验收全流程从至少需要239个工作日,压减至70个工作日,其中立项用地到竣工验收压缩到50个工作日,其中政府审批时间压减至14个工作日;三是实现服务方式全国最优,首创“无窗审批、专员服务”,打造了“无距离、有温度”的特色服务新模式。
营商环境改革的“邛崃速度”,是成都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3.0版结出的一个硕果。邛崃实践证明,只要有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有追求卓越的创新办法,即使是区位不占优的西部县域经济体,也能打造出比肩全国一流水准的营商环境。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营商环境是要素集聚的磁场和城市的重要名片。营商环境好比一个连通器,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全国甚至全球流动。人才遵行“人往高处走”的流动逻辑,项目、产业、资本要素亦是如此,哪里营商环境更优便流向哪里,进而形成强大的发展磁场。
要素全球性流动的特点,决定了城市营商环境是一场“不进则退”的全球性竞赛。每一座致力于追求卓越的城市,只有打造更优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成为要素聚集的“高地”,才可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地。为此,城市必须树立强烈的抢跑意识和啃硬骨头意识,敢于“对标一流”进而“超越一流”。
在持续优化城市营商环境之路上,成都从未停歇。2019年成都市将全年工作主题确定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今年,成都市通过《成都全面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即成都营商环境3.0版),并于9月正式出台。营商环境3.0版在2.0版全面对标对表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把企业市民感受作为评价“第一标尺”,全面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成都营商环境3.0版,着力培育“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的社会文化。“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是成都对于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通俗表达,也是这座城市努力追求的文化内核。看似软指标,实则硬杠子,看似很柔性,实则更刚性。以文化的内化,让城市获得更持久的内生动力,让城市拥有更突出的比较优势。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以邛崃为例,在今年成都市项目招引攻坚专项工作中,新签约引进项目102个,协议总投资达727亿元,创历史新高。放眼全域成都,三个月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收获497个重大项目签约注册,投资额达8671亿元、同比增长 57.7%;今年上半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28.3万户,同比增长18.7%,新登记数量和增速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名;企业登记数达92.2万户、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名。企业和项目,用真金白银为成都投票。
营商环境的拼图上,需要高峰,更需要高原。成都营商环境建设的进度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