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媛莉 谢燃岸 刘秋凤

  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意味着,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要点相继明确。

  《建议》遵循站位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形成“一个统揽、五大目标、十项任务”的主体框架,共分为三大板块、12个部分。

  摄影 嘉楠

  第一板块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大成就,分析“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机遇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

  第二板块聚焦服务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宜居生活地、城乡融合发展、世界文化名城、超大城市治理等十项重点领域,系统阐述了成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第三板块主要包括结束语部分。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率先突破

  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的任务,写在《建议》第二板块的首要章节。

  《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牵引的供给能力,积极布局大科学装置、大创新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主平台、高品质科创空间多点支撑的创新供给网络。

  加快形成以多维互联为支撑的流通体系,建设亚蓉欧航空枢纽、陆海新通道枢纽,畅通“欧盟一成渝一日韩”和“成渝一东盟”开放通道,发展数智化物流打造现代供应链,构筑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加快形成以品质体验为导向的消费中心,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推动场景营造、业态创新和品牌集聚,不断壮大绿色消费、数字消费、定制消费等新兴消费,积极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

  加快形成以宜居生活为优势的承载能力,推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扩面提质,把以控制房价过快增长为重点保持生活成本竞争优势作为长期战略,增强对生态脆弱区域人口转移承载能力。

  ——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总目标

  统揽成都“十四五”发展各项重大部署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持续探索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贯穿《建议》全文。

  《建议》要求加快推动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把创新作为城市战略转型的关键核心,布局建设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化路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打造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策源新高地。

  加快推动以协调为新形态的融合性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推动成都都市圈建设,加快构建“一心三轴多中心”总体空间结构,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新格局。

  加快推动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塑造青泓环绕、蓝绿交织的城市形态,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构建自然有序、绿色高效的发展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加快推动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快拓展立体化战略通道、高能级平台和全球供应链体系,形成服务于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的适配能力,打造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心。

  加快推动以共享为新局面的人本化发展。以多元化参与凝聚城市治理合力、以商业化逻辑创新公共服务模式、以全周期管理提升智慧韧性水平、以场景化营造释放投资机会,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发展与治理的良性互动、秩序与活力的动态平衡。

  摄影 嘉楠

  ——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建议》提出坚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要推动形成成渝相向发展新格局,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制度创新,以共建现代产业体系、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为依托,夯实成渝主轴发展基础,促进“双城记”走深走实。

  要推动形成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打破行政区划与传统城乡结构,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加快“三区三带”建设,协同构建高效联通的现代交通圈、错位协同的产业生态圈、共建共享的市民生活圈,实现由行政区划视角的“一城独大”演进至区域经济的互利共享。

  要推动形成区域错位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东进、南拓新区新城建设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增量空间,以北改、中优城市更新优化转型升级的弹性空间,以西控绿色发展强化空间适配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空间。

  要推动形成“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新格局,坚持互利共生、开放协同、相互成就、整体成势,聚焦协同发展高技术服务、集聚高能级企业、创造高品质公服、推动高水平开放、实施高效能改革,构筑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高能级共同体。

  ——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议》全面落实中央要求,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着力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中为市场主体成长创造发展机会、为新兴产业培育提供应用场景、为青年人群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推动实现市民广泛

  认同与社会活力激发相得益彰,构筑城市未来竞争新优势。

  具体而言,就是要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以富民增收为导向,持续开展促进就业专项行动和人力资源协同示范工程,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计划。

  继续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聚焦安居稳价打造生活成本洼地,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高品质长租房、人才公寓的供给力度,大力实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提质计划,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生活消费性价比。

  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计划,提升城市通勤效率,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选择等。

  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全面完成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动社区商业重整布局,让“老成都”焕发新活力。

  打造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聚焦培育投资生态和经营环境,持续优化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惠企政策“蓉易享”系统,探索审慎监管和弹性治理有效路径,努力实现“办事不找人、办成事不求人”。

  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把集聚高知识高技能人才作为城市战略转型的重点方向,在创新激励、创业孵化、技能提升等方面统筹发力,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育政策和更具包容性的创新创业环境,让千千万万青年才俊慕名而来、扎根成都、圆梦蓉城。

  建设生态惠民示范城市,立足呈现更多可阅读可感知可参与的物化载体,持续推进“五绿润城”等重大生态建设,大力营造多元体验生活场景和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建成1万公里天府绿道和1千公里“天府蓝网”。

  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安全水平,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构建能够适应非常态社会秩序和抵御自然灾害冲击的高效智慧体系、专业管理体系和社区保障体系,让城市更安全、更智慧。

  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围绕全人群全周期全链条生活服务需求,大力实施“幼儿良育”提能、设施设备适老化改造、无障碍场景营建专项行动,提升公共资源精细化配置与全生命过程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