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薛维睿

  大年初一起,四川在线推出“‘牛’在四川过新年·博物馆馆长陪你过年”系列报道。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成都博物馆总策展人黄晓枫、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都云昆为观众送上新年祝福,推荐馆内“镇馆之宝”,介绍春节期间的重磅大展,让观众在假日能够“云”游博物馆,走进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在古史传说中,遥远的古蜀时期,经历过蚕丛、柏灌、鱼凫、杜宇以及鳖灵等五代王朝的漫长发展。这些传说,随着考古的不断展开,正在一步步被证实。

  今天,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带来的西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1980年于彭州竹瓦街窖藏出土。这件文物以其精美的纹饰、精湛的铸造工艺、硕大的形体,成为馆藏珍宝之一。但在考古学界看来,这件铜罍更重要之处,还在于它以其与中原青铜器相同的纹饰和工艺,证明了古蜀与中原的密切关系,其窖藏的年代,也可能为古蜀望帝与丛帝“禅让”的历史时期。

  3000年前的青铜器重见天日

  1959年冬天,成灌铁路修筑至今彭州竹瓦街一带时,工人在地下意外地发现一个大陶缸,里面装有21件青铜器,分别是8件青铜容器和13件青铜兵器。尽管陶缸已经残缺,但里面的器物却保存得相当完好。

  文物工作人员获悉后很快赶到,他们发现,装铜器的陶缸底部痕迹距离地表约有2米深,陶缸壁外全部填充着细黄沙土。缸内,铜戈上糊有白膏泥,应为下埋时有意涂抹。8件青铜容器中,有5件青铜罍。

  谢志成介绍,就在距离1959年发现窖藏点约25米远的地方,当地农民在1980年2月取砖瓦土的时候,再次发现了一个大陶缸,陶缸里装着19件器物,4件铜罍、15件兵器,西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便是其中之一。

  这两次发现的窖藏青铜器,数量达40件。它们被放置在陶缸中深埋存放,属于典型的窖藏器物,并且均造型美观、制作精致、花纹繁复。其中,西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通高69.4厘米,口径21。 8厘米,造型宏大、纹饰美观、构图精巧,堪称精品。

  谢志成说,彭州竹瓦街窖藏的发现,填补了金沙遗址一直未能出土大型青铜礼器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西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出土后,曾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展出,观众无不叹为观止。“它无论在造型、纹饰、构图、工艺上都堪称精品。”

  列罍背后是古蜀王族的身影?

  什么人会将精美的青铜器装在陶缸之中深埋地底呢?这次窖藏背后,又是怎样的历史风云?

  谢志成说,这批器物出土后,专家考证它们的铸造年代大致在商末周初,埋藏时间可能在西周末年。当时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不能动,因为“重器不出门”。如果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不能保住,通常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

  “因此我们推测这批器物的主人一定是遭遇了突发的灾难。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者其它原因,它们的主人只有忍痛将这些珍贵的器物埋葬地底,希望灾难过后有朝一日能够重回家园,没想到会一去不复返,器物的重见天日竟然已是两千多年以后。”

  这批青铜器的主人,考古学家们也从器物中寻到了蛛丝马迹。

  他们发现,这批窖藏青铜器中出土了近10件铜罍,尤其是1959年出土的5件铜罍,大小、形制、纹饰相似,有学者认为是列罍。这与西周时期中原礼制中的鼎、鬲、爵等礼器组合制度类似。只是中原用鼎来象征身份等级,如9鼎是周天子才能使用,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利。

  在巴蜀地区,当时的人们仿制了中原的青铜礼器,也接受了它们具有的祭祀、礼仪功能,但同时也有变化,将礼器组合变为罍和尊,尤其是列罍制度最有特色。“所以,这批窖藏的主人,身份等级应该非常高。”

  为何能使用列罍之人,最终却无奈地将重器埋藏,他们究竟遭遇了什么?

  对此,已经故去的考古学家冯汉骥认为,它的大背景可能是望帝与丛帝之间的“禅让”。谢志成说,在蜀人早期传说中,杜宇(号曰望帝)领导蜀人在农业上有了较大发展,但鳖灵(号称丛帝)却疏导了成都平原水患,大部分地区为其部落占据,导致杜宇部落不得不“委国授之而去”。史家将这段历史美化为“禅让”,今日郫都区也有后人为两人修建的“望丛祠”,但此中不会没有严重的战争。冯汉骥认为,这批青铜器的入土时间大致在西周末期,可能就在望、丛“禅让”的时代被埋入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