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阡陌交错的步行时代,到驰道绵延的马车时代,从路网密布的汽车时代,到如今地铁纵横的城轨时代,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交通方式的重大变革,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活动半径、缩短了地理空间距离、加速了资源要素汇聚,并对城市空间格局和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城轨时代,如何塑造优美城市形态、科学发展模式和理想品质生活?

  3月20日,成都首届TOD发展论坛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开幕。围绕TOD,专家、大咖抛引智慧火花,碰撞新锐观点;来自全球的商业伙伴共话发展,签下千亿元合作大单。TOD“成都方案”,正在作为一种“公园城市+TOD”的探索,为全球TOD发展提供经验。

  城市的理想生活,关系每一个人的生活理想。成都2017年启动实施TOD综合开发,当时这一开发模式在国内绝大多数城市中都很少见。数年里,总投资1500亿元、总面积7600亩的14个TOD示范项目在成都陆续实施,今后还将有超过700个分级定位的站点逐步实施TOD开发,轨道上的成都已开启“竞速模式”,TOD对于成都愈加意义非凡。

  第一层意义,是提质。

  为什么成都会选择TOD模式?某种程度上,TOD能够促进轨道交通站点及其辐射片区的提质升级。

  2017年以来,成都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建设强度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规划理念、制度设计、运行机制、能力建设均跃居全国第一方阵,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558公里、单日最高客运量突破600万乘次。

  在成都,TOD开发让地铁站台与周边地块互联互通,每天数百万人的客流为站点附近商业吸引人气,既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现代和便捷,又让具有商业价值的土地更有价值,支撑了轨道上的城市发展提速。

  第二层意义,是重塑。

  TOD综合开发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与城市形态的深刻重塑。

  从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TOD着力破解“大城市病”难题,促进了城市精明增长。TOD被认为是“东京之所以成为东京”的一条重要营城经验,也是全球各地许多城市向东京“取经”、用以解决“大城市病”的方案。如今,1181.9公里、769个站点,密织的轨道交通网络担负着东京每天4000万人次的出行需求,东京站和涩谷站为代表的TOD开发成为城市更新的有力推动。

  成都学习东京的经验,通过营造高密度的商业空间和现代化的消费场景,构建以TOD站点为中心的15分钟生活服务圈,将实现商业价值、公共空间、人本生活“三位一体”,促进产城一体、职住平衡,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新优势。

  第三层意义,是转型。

  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成都以TOD开发为抓手率先实现了发展的转型。

  过去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城市建设方式放大了城市规模,但随着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收窄,增量空间资源有限。同时,不少处于“老城区”地段的空间资源却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时代呼唤集中高效的开发方式,市民希望逐步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让城市发展绿色协调可持续。TOD将是一个载体,围绕站台,塑造了充满人本意味的生活方式。回家的路上,走出地铁,你会看见家门口的幼儿园、菜市场、电影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井烟火的生活百态、巴适生活的生动缩影,都在TOD这一方天地中。

  放眼整座城市的形态,一个TOD就是一个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社区,就是一个商业、文化、生活中心,就是一个综合交通枢纽,由一个个TOD积聚和分散人流,整个城市形态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大开大合。这样的发展方式,指向集约,指向可持续。

  对于成都而言,“公园城市+TOD”的探索或许会给出不一样的经验。

  目前,成都以场景赋能全方位彰显“生活城市”宜居宜游优势,营造全客层覆盖、全业态融合、一站式满足的全时化消费场景,推动畅达绿色出行和多元生活场景相辅相成,让市民、游客在霓虹萤火辉映、绿意诗意相融中,进享城市繁华、退赏公园繁花。未来,成都或许将成为标定时代发展高度、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全球TOD典范城市。成都具有这样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