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9月27日,成都市发布地方版的“双减”方案,重点聚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培优提质、考试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等五大方面,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从中央到地方,“双减”政策聚焦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校外学科培训过热等教育热点,着力疏通社会痛点,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是家庭传承、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共承之重。

  新学年新气象,需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落实好“双减”要求,让学生、家长、社会切实感受到革新变化,提升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落实“双减”,既要减轻学业负担,也要减轻经济负担。

  按照教育部最新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做到“四个严格”,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不得违规组织考试,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这“四个严格”,划出了“双减”的底线和红线,需要各地区、各学校刚性执行。否则,减负就会变形走样,甚或沦为空谈。

  具体到成都,在减轻作业负担方面,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建立作业统筹管理和监测机制;在课后服务方面,推行“托管+拓展”模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针对培训机构,从准入门槛和培训内容两方面进行了规范,停止审批义务段学科培训机构,控制培训时间、规范培训内容、严管培训价格。“双减”之下,校外培训空间得以压缩,中小学的“主战场”作用更加凸显,校内托管的公益性质突出,家长的钱包负荷也将“减负”。

  落实“双减”,既要减轻学生负担,也要缓解社会焦虑。

  教育减负议行多年而效果不彰,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层层教育选拔面前,学生及家庭的竞争焦虑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满足家长及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从成都发布的政策来看,不是简单的“减”,而是要有质量的“减”,老师要根据学生发展差异,分层布置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鼓励布置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让孩子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更有条件在校内学习中“吃饱”“吃好”。同时,更深入地治理掐尖招生等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更加注重均衡分班,实现教育公平。

  除了“减”,还要满足对“增”的期待,提升育人质量。教育是百年树人,让素质教育理念生根发芽、相伴人生。成都从“托管”+“拓展”两个方面入手开展课后服务。托管,也就是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完成书面作业,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素质教育和品质培养。而拓展,则是学校为学生提供文艺、体育、劳动、阅读、社团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可以真正从兴趣出发,探索世界,认知世界。同时面对家长和孩子的升学焦虑,成都通过实施普通高中扩容提质工程和中职学校提质培优工程,积极增加公办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和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和本科通道,让中职学生带着技能去升学。

  在社会的期盼中,“双减”政策陆续落地。但“双减”政策的落实,要靠多方合力。政府部门要负起监管督促责任,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地方、部门、学校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追究问责,切实推动“双减”工作要求落地。学校要履行好政策实施主体责任,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保护好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在坚守红线前提下,为“双减”具体做法上留出探索的空间。作为孩子的父母,永远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做好与孩子、教师、学校多方沟通的桥梁,多陪伴多鼓励孩子,以自己良好的心态和生活工作习惯,去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新的一学期刚开学,把落实“双减”作为孩子们最好的开学礼物:让他们书包更轻盈,成长更健康!让他们小小肩膀承载的,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