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阳春三月,崇州市白头镇,金黄的油菜花肆意绽放。这里游人如织,已成为市民常来的“打卡点”。

  90公里外,蒲江县成佳镇,春茶采摘正当时。今年,当地选育的早茶新品种“嘉竹一号”,仅鲜叶就收购均价就卖到了120元/斤。

  往北走,彭州市敖平镇。距离川芎上市还有数月,当地正积极谋划与“邻居”什邡的新一季合作……

  一张张田野“切片”,蕴藏着成都“联城带乡”的行动密码。

  回望“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勇担“主干”责任,立足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1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582.79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6元,比上年增长10.2%。继续在全省乡村振兴实践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夯实农业“基本盘”

  万里平畴的天府之国——成都,自古是川西粮仓。而今,作为总人口超过2000万的全国超大城市,农业这个“基本盘”,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春耕正酣。今年,都江堰市石羊镇竹瓦社区村民李玉蓉打算继续种植水稻。一年多前,她家的5亩承包地还是“树林”,如今低效苗木已“腾挪让位”,肥沃的耕地再次被用于粮食生产。

  谷非地不生,如何实现“良田粮用”?

  去年,成都在都江堰精华灌区创新实施了2.5万亩低效苗木恢复水稻种植试点。同时,立足于提高粮食产能,成都优先在粮油园区和种子基地布局高标准农田。截至去年底,全市共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8.04万亩,实现粮食播种面积572.8万亩、产量230.6万。

  除了稳粮保供,还有绿色科技。

  如今,在大邑县安仁镇新华社区,有个300亩的农场格外“不一般”,该农场由西华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联手提供技术支持,“装配”了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技术,可实现“耕种管收”的全程“智慧化”。

  这是全省的首个“无人农场”,当电脑替代人脑,解决的不仅是“谁来种地”,也让种地本身更绿色、更环保。

  成都已明确“十四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以上。立足这一目标,天府种业园、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正不断建设完善,各类农业高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实施,绿色智慧的都市现代农业未来可期。

  在乡村振兴的“四川实践中”,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是一项重要核心内容。

  作为“主干”的成都,始终持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园区建设。去年,全市共培育省级园区7个,评定市级园区20个,认定县级园区33个。与此同时,天府农博园、金堂食用菌产业园等7个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组成“最强天团”,推动成都乡村一二三产业全链条发展。在这些地方,“人”的活力、“地”的潜力、“产”的动力、“乡”的魅力被激活、激发,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正在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