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技术到生物产业再到生物经济,放眼世界,生物技术正以颠覆性创新引领新科技革命,并通过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化、与其他新兴领域一体化,成为互联网经济之后的又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生物经济的内涵更拓展为包含创新、产业、资源要素、安全等诸多维度的经济形态。

  抢抓机遇,成都的生物经济首次有了专项发展规划。

  日前,《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布。《规划》提出,做强高端医疗、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三大“三医+”核心产业,做大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三大“生物+”融合产业,前瞻培育生物服务、合成生物、生物3D打印、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BT+IT”前沿领域,构建“3+3+N”生物经济产业体系。同时提出了优化生物经济空间布局、提升生物科技驱动力、完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塑造生物经济发展生态、构建开放协同发展格局、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6个方面共22项重点任务。

  《规划》定性目标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适应生物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到2035年,全国生物经济先导区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经济新高地。围绕定性目标,《规划》定量目标提出,“十四五”期间生物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到2025年,生物经济总产值达到1.2万亿元,创建3-5个国家级生物科技创新平台,建成生物经济领域专业数据库3-5个,生物经济关联产业基金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

  空间布局:“核心区引领、融合区支撑、创新区推动”

  《规划》提出加快布局“3+3+N”产业,打造全国领先的“三医+”生物经济核心区、西部领先的“生物+”生物经济融合区、前沿“领跑”的“BT+IT”生物经济创新区,形成“核心区引领、融合区支撑、创新区推动”的生物经济发展新格局。《规划》坚持生物经济布局与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核心功能适配,区(市)县的相关定位和任务也在《规划》中得以明确。

  打造具有品牌特征的“三医+”生物经济核心区。加快推进高端医疗、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集中集聚,形成一批“三医+”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显示度的“三医+”生物经济核心区。

  打造具有融合特征的“生物+”生物经济融合区。突出生物科技的跨界融合,加快推动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等“生物+”融合产业布局,打造西部领先的生物经济特色融合示范区。

  打造具有前沿特征“BT+IT”生物经济创新区。聚焦“BT+IT”技术前沿,打造提供生物技术服务、汇聚生物经济高端要素、孕育生物经济高端产业的生物经济创新区。

  将成都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

  成都市拥有华西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资源,获批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些都是成都的产业优势。因此,《规划》提出做强高端医疗、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三大“三医+”核心产业,实施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产业建圈强链“链长制”。

  大力构筑“三医+”国际竞争优势,《规划》提出面向国内外高端客户群体,将成都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包括聚焦前沿医疗技术转化与临床应用等新兴领域,打造国际领先、特色鲜明的临床新技术研用平台和专病中心,培育一批具有高水平国际化服务能力的医疗服务机构;依托成都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优势,重点发力肺癌等重大疾病专科、罕见病专科、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障碍类专科、针灸治疗专科等,打造高端医疗明星专科领域;探索医疗美容新药品、新技术开发应用,打造全球医美新产品首发地、新技术应用首选地,建设国际医美之都。

  《规划》还提出建设国际生物医药智造高地。以创新药产业链为工作主线,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打造生物技术药、创新化学药、创新中成药等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

  建设国际高端医疗器械一线研发和生产基地,成都将巩固核磁共振仪、医用X射线机存量基础,拓展医护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等新型诊疗类医疗器械增量。迎合国内外高端诊疗需求,加快发展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人工器官产品等材料和制品,打造植介入器械、再生医疗等生物医用材料领域领军品牌。

  立足成都在IT领域的比较优势,把握生物经济领域“BT+IT”深度融合大趋势,成都还将重点围绕具有颠覆性、战略性、广泛性意义的合成生物、生物3D打印、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BT+IT”前沿技术领域,探索建立生物前沿技术领域俱乐部。

  布局生物经济战略资源,坚持发挥成都在区域中的带动作用

  生物经济的发展具有生物资源依赖性,而成都正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国际环保组织公布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34个,其中中国4个,成都为其中之一。

  基于这种特性,《规划》突出成都独特禀赋,布局生物经济战略资源,提出了构建生物样本库、国家菌种库和种质资源库等重点任务。结合成都创新药快速发展实际与市场需求,提出建设完善灵长类实验动物库、非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等各类生物战略资源。

  《规划》提出,面向生物经济发展需求,整合实验动物平台、生物遗传资源库等多方资源,积极建设完善各类生物战略资源库,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各类实验动物资源库。加快开展人类遗传资源收集、动植物基因挖掘与利用,加快构建以体液、组织病原体、类器官、活细胞等为重点的生物样本库及人类临床疾病资源库,积极推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发、应用与授权等。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坚持发挥成都在区域中的带动作用,构建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因此,《规划》在目标的设置上,突出了在全国的引领性与影响力;在任务的设置上,突出了跨区域的协同,包括以生物技术服务川内、成渝地区,构建以成都为核心的分层合作体系,推进与RCEP、“一带一路”成员国的开放合作等。

  例如,《规划》提出,推动成渝地区链式协同,以共建生物产业链、生物技术链为重点,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成都在高端医疗、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领域的优势,联手成渝地区以生物医药、发酵食品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区域,积极开展产业发展政策、产业链空间布局等环节的战略合作,促进领军企业、上下游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协同互促,共同提升产业链在全国的话语权。探索共建生物经济“飞地”产业园,创新经济统计分离方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地方留存部分税收分享机制。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