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里有恐龙“出没”

  “龙行川渝厅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是‘镇馆之宝’,它的整体搭建需要20多个工人耗费大半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走上博物馆二楼,项目的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这个长达24米、真化石含量达80%以上的“大家伙”。

  抬头望向这具巍峨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它长长的脖颈仿佛快要触及天花板。这也是马门溪龙的特点之一,作为蜥脚类恐龙的一个属,马门溪龙以其非常长的脖子而闻名,而其几乎占身体总长度的一半。

  围绕着“C位”的马门溪龙化石,厅内还依照时间顺序分别展出四川盆地的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的恐龙生态群落。何氏通安龙、剑龙、鸿鹤盐都龙、开江巴蜀龙……钢架支撑起的恐龙骨架惟妙惟肖,高低错落、富有层次,在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还原壁画的映衬下,它们仿佛真的即将长出血肉,以威猛的姿态扑来。

  除了四川盆地出土的恐龙化石,博物馆二楼的恐龙探秘厅还展出了来自全球的恐龙化石,并通过骨架呈现、局部骨骼、模型、模拟场景、互动等方式试图向观众还原恐龙生前的形态和模样。

  厅内展台的整体设计为抽象的几何形山体造型,充分利用了空间与光影,将巨型禄丰龙、许氏禄丰龙、巨型永川龙、霸王龙的勇猛身姿完美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恐龙探秘厅的展厅中间还有一个神秘的“玻璃池”,其中一颗颗呈椭圆状的灰色“石头”就是千万年前孕育恐龙的“温室”——恐龙蛋;而在另一旁的展柜里,一具幼小的恐龙骨骼化石伏在一堆泥土上,“这只恐龙刚刚破壳就被淤泥埋住了”,项目工作人员介绍,这具恐龙化石形成的偶然性才让我们得以窥见恐龙诞生时的神奇景象。

  此外,博物馆的第三层还设立了生命探源展厅和缤纷生命展厅。

  图片提供:成都市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