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摄影 梁家旗

  “主要就是咳嗽、鼻塞,没有发烧……”12月11日下午2点,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心血管内科,阿杰(化名)正在向医生描述症状,并对着手机的备忘录挨个询问、做记录。

  阿杰并非患者,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帮患者张先生(化名)到医院问诊、开药。这是一个近年来在社交平台上火起来的新型职业——陪诊师。

  陪诊师的日常工作包括取号、科室引导、陪同就诊、排队缴费、代取药品与诊断报告等,而最近,特别是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实施后,阿杰接触最多的,就是“代办”业务,“基本上增加了2-3倍。”

  基础疾病患者有担心

  花钱买个安全感

  最近,成都多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急诊、核酸检测、发热门诊门口都排起长龙。

  12月11日下午2时许,记者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门口看到,核酸队伍从位于龙港路的大门,顺着医院围墙,一直排到了成泰路。市民钱女士称,她已排队近3个小时,而此时,她前面的队伍还有近百米。一旁的发热门诊处,近10位市民在门外等候。

  “要不是身体不舒服,肯定不来医院,毕竟感染风险还是高。”门诊缴费处,刚办完手续的陈女士告诉记者。

  正是出于同样的担心,需要就诊开药的张先生选择了陪诊服务。据了解,张先生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最近两天,他出现了咳嗽、鼻塞的症状,想要去医院开点药。“自测了不是阳性,但我本来身体不太好,去医院怕反倒感染了。”于是,他在网上挂了自己熟悉的医生的号,随后联系上陪诊师阿杰。

  这是张先生第二次联系阿杰。就在上个月,他第一次找到阿杰代取检查报告。对他而言,去医院可能承担感染风险,“花98元买个安全感吧。”

  陪诊师有点忙

  平均每天要跑五六单

  在电话沟通的过程中,阿杰记录下张先生的基础病情以及需要询问的问题。12月11日下午2时,这是张先生就诊的时间,阿杰提前20分钟到达医院,等候叫号。

  在问诊过程中,他以朋友的身份,转述着张先生的病情和咨询的问题,并做好记录。问诊、开药、取药,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是周末,医院就诊、取药的市民并不多,大约10分钟,一切搞定。“客户说不太着急,我就明天把药快递过去。”阿杰将取到的两盒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用酒精进行消毒,并放进了背包里。

  紧接着,他驱车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锦江院区,帮一位宝妈打印发票。这也是他作为陪诊师的“代办”服务之一。

  最近一段时间,阿杰有些忙。包括他在内,团队在成都共30人,每人每天平均要接五六单,“基本是翻了两三倍。”

  增量主要来自“代办”业务。阿杰介绍,一年半以前,他初入行,当时的陪诊业务主要是陪同就诊,“更多的是就医的指导帮助和情感上的支持”,而最近,代取药品、诊断报告、发票等业务明显增多,“从中明显能够感受到大家心理的一个变化吧,现在大家更担心的是被感染。”

  阿杰也并非对感染病毒毫无畏惧。他和团队的同事都换上了N95口罩,在他随身的背包里,放着口罩、酒精以及抗原检测试纸。“每次从医院出来后,都要进行酒精消毒,并定期更换口罩,每天下班回家前,都尽可能地做一个抗原。”

  阿杰坦言,自己团队里也有同事曾感染新冠,“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防护,同时也不用过于恐慌。”在阿杰看来,为一些易感人群尽可能地降低感染风险,也算是他选择这个行业的一个意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