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来源丨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前言

  你可能不是成都人,但在这里工作久了,你就会爱上这座城市。

  一座深具文化积淀的城市,是岁月的佳构,需要慢慢品读。

  这座城,每天都有故事发生。

  有人为建设而来,正在为未来的美好生活精心设计;有人为理想而来,走出舒适圈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人不惧挑战,日夜坚守“云”端建构着城市大脑……今天,我们从“三座城”里的三个人开始,去探寻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城市的回答。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策划推出2023年成都两会特别报道——《成都,三座城》,从“地上之城、地下之城、云端之城”三种视角寻找不同空间里的成都生活。

  人物

  职业经理人

  施洁予

  作为社区有机更新的职业经理人,施洁予每天的工作,是在不同的公共场合,和各个地方的人沟通。

  有些项目沟通长达一年之久,软磨硬泡,最终达成契合。沟通,并不是简单地安排工作。它需要一种与人谈项目之时必须具备的理解和转化的能力。比如说什么样的内容适合进入到祠堂街,是否符合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定位,同时如何能够把引进的项目和企业自己想要表达的理念有个比较好的结合,这些因素都考量着社区更新项目的成功与否。

  两年前,施洁予因为祠堂街的项目住在了人民公园附近。这是一份需要耐心的工作,她发现,只有稳得住性子,像绣花一样,具备工匠精神去打造街巷的每一个角落,才能明白城市真正的需求。

  在施洁予看来,以祠堂街为代表的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需要妥善处理好新旧之间的关系。作为大家的集体记忆,又紧邻人民公园,更是不能做好面子失了里子。所以做深度调研,长期保持与在成都生活的市民沟通,是施洁予和她的团队收集工作反馈重要的方式之一,她说:“只有不断汲取建议融入本地生活,经过长期的沉淀,从而形成产业生态,才能让项目随着时间的更新而时刻呈现出新鲜的面貌。”

  去年12月,“新声·新生——祠堂街百年影像展”落地,展厅内的留言板上写满了市民对这条老街的怀念以及对新生祠堂街的期待,看到这些真诚的留言,施洁予和她的团队备受鼓舞。

  如今,她想的不仅是城市未来这片区域的生活状态,还有如何把握项目优势与周边资源协同发展,让特色产业精细化聚集,共同携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助力。

  经过两年的深耕细作,10分钟的文艺生活圈正在一步步呈现。

  沿着蜀都大道拐进祠堂街,便能和刚修缮完毕的百年建筑群相遇。如果不是本地人,是很难想象这个古建筑在改造升级之前,里面挤满了住户,用电没有保证,夏天你家开了空调我家就要关电的状态。经过打造,在郁郁葱葱的梧桐树下,古建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目前,ENG、MISBHV、观夏、patagonia等国际知名品牌陆续入驻,它们即将在今年开放的一期项目中亮相,而这些品牌的到来让祠堂街在行业内颇受关注。人文历史和现代城市碰撞出新的发展机遇,自然生态和产业环境相互交融,生产生活在这条百年街巷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成都市“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之一,祠堂街艺术社区是天府文化公园片区今年呈现的第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的虹吸效应首先就体现在了施洁予身上,通过她与团队的协作,祠堂街在保护中更新,使其成为了一个很精巧的机遇平台,从而吸引着更多项目入驻成都。祠堂街艺术社区遵循“人城产”深度融合逻辑,目前正加快打造艺术内容为内生动力、功能完备的全产业艺术社区。

  在整个项目推动过程中,生活是所有话题的核心,如何推进高品质生活,是祠堂街艺术社区考虑的重点。交通更便利、生活更文艺、环境更整洁……施洁予的切身“小感受”之变,是城市高品质生活背后“大变化”使然。而在成都不断提升城市能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幸福感在市民心中升温蔓延。

  人物

  天投集团综合管廊运维项目负责人

  谭博文

  在负责天府新区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维护管理工作之前,谭博文做了很长一段时间船舶的设计员。在大连造船企业工作时,每次船造好了,他就跟船去海上试验。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海上跑的货船,他几乎坐遍了。

  “我以前在海上跑,现在在地底下钻,很奇幻。”他说。

  2015年,学习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谭博文大学毕业,顺利进入一家知名船企做机舱管道设计,在其他人眼里他的人生只待“乘风破浪”。

  但人们常说,性格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进入船厂后,谭博文也并未按照既定的人生航线航行。因为不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内心向往远方与自由,在船厂工作四年,终于磨掉了这个年轻人所有激情,当成都企业抛出橄榄枝时,他跨越2000多公里,毅然决然来到这座西南之城。

  右一谭博文

  在新单位,谭博文开始接触地下管廊。当第一次来到地下,看见庞大的地下工程,各类市政管线整齐排列在管廊内规划好的位置上时,他被彻底“震撼”了。

  在这之后,一个习惯了“海上飘”的人开始了“地下研究”。他频繁跑管廊现场,随时随地补学管廊相关专业知识,那时候单位同事都称他工作狂。天道酬勤,凭借过硬的设计专业背景,谭博文成长很快,一年以后,每条地下综合管廊的情况以及廊内的任何一条电力电缆、通信光缆、自来水管道等管道他都了然于胸。

  事实上,地下综合管廊都隐藏在城市地下,而且常常有几公里长。谭博文说以前有一次在管廊巡查,只有他和另外一名工作人员,那次他们走了一个多小时。因为地下没有信号,只能听见“哒哒哒”的脚步声在回荡,一路上穿过一道道防火门,看到的画面不尽相同,让他也不禁胆寒。走完那次,他更加理解了地下综合管廊值班人员的不容易。

  现在,地下综合管廊都是智能管理,借助科技手段,谭博文说管廊运行维护变得更加稳定和高效了。他提到作为天府新区最早建设的综合管廊之一,也是纳入国家重点项目之一的雅州路综合管廊,现在管廊专用的双头车可以在内部自由穿行。与此同时,雅州路还配备了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多环境自主巡检。他认为现在这些手段不仅降低人员巡检安全隐患,还提升了管廊运维管理效率和监测预警能力。

  现在的谭博文多重身份在身。因为常有其他团体来参观,他成了管廊的“地下讲解员”,每次讲解他都会指着管廊里的环境监测探头、火灾报警等监控报警设备,详细介绍地下综合管廊是如何为市政管线提供稳定可靠的“居住环境”。而作为廊长,谭博文还需要经常参与相关技术要求、技术标准编制的工作。

  谭博文记得,2019年他刚到新区管廊是9公里,截至目前,已建成投运综合管廊长度达60余公里。他说到2035年,成都将建设综合管廊1000余公里。

  在天府新区工作3年多,谭博文说自己很有成就感。有朋友来成都时,他都会给他们介绍地下综合管廊。在他看来,因为有了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远离了“城市蜘蛛网”、“拉链马路”,一条条埋藏于地下的城市“生命线”,各种传感设备布置在管廊中心并不断为城市智慧治理持续赋能,让成都这座公园城市的“里子”更出彩。

  人物

  智慧蓉城市域物联感知中心

  张蓉

  在今年的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里,有一台550W量子计算机——MOSS,它不仅拥有超强算力,也有着自主意识,在业界被称为“强人工智能”。

  而在成都,也有这样一个“中枢大脑”——“智慧蓉城市域物联感知中心”(下称:感知中心),在这里,通过感知终端、通信网络、管理平台等构建起万物互联的城市神经网络,在云端共建共享,实时感知城市主要生命体征,提升成都感知判断、快速反应的城市治理能力。2021年,成都智慧城市建设获得“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奖·宜居和包容大奖”全球冠军。

  “我从事IT行业已经21年了,以前在科技公司、安全公司都待过。”作为湖南人的张蓉,自重庆大学毕业后,就选择来了成都工作,如今已经是感知中心的一名副主任。

  “累并快乐着!”这是张蓉来到感知中心后最大的体会。“说实话一开始没想到这么忙。”张蓉感叹道。

  早上

  安排感知终端建设、维护、生态厂商体系建设、城市治理业务研究方面的日常重点工作,然后与参观的行业人员相互交流学习。

  下午

  和技术团队交流各种业务场景下的重要技术问题。然后开始研究行业委办的业务,了解他们的工作重点,如何将感知更好的应用于城市治理。

  晚上

  把近期的工作安排和思考写成材料和团队进行交流。

  智慧蓉城建设这项事业在全国属于比较领先的,在推行相关的工作中,也有着不小的困难,对于张蓉来说,做感知这一块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能够看到感知中心在成都整个城市治理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从建设这个平台到全城部署感知终端,是一套相当复杂的工作。虽然成立只有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但是目前我们已经有224类设备,2228万个感知总量,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张蓉感叹道,以前是各个部门分开建设,现在数据共享、统一标准,并且有专业的团队来做感知设备的统一维护,才能保证整个感知体系持续高质量运行。

  比如说一盏路灯,以前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排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而现在,通过感知设备及时监测,感知中心能够精准地定位,再安排人员去处置,效率大大提升。

  大到在一座桥梁安装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控桥梁运行情况,第一时间掌握桥面、桥体的震动幅度,以此判断桥梁是否需要维护保养;小到在独居老人家中安装门磁,和水、电、气表数据进行结合,及时判定老人是否需要关怀。“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到城市每个角落发生的事件,自动化、智能化,把数据传递到城市大脑做深入分析,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判断。”张蓉说。

  “这是郫都区的‘九小场所’智慧化治理平台。”张蓉指了指大屏幕,“通过走访,我们发现红光街道的金仪小区是统规自建安置小区,内部商住一体、人员复杂、监管困难,且大多安全设施不到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现在有了感知中心,就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管理。”

  在成都这么多年,张蓉最大的感受是城市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最核心的当然是城市管理越来越智慧。智慧蓉城建设破解了城市中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污染等发展难题,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于未来,张蓉心中也有着美好的愿景,希望感知中心到2025年能实现接入5000万感知数据、打造200个场景的目标。“虽然很难,但是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朝着梦想继续前进!”

  手 记

  “三座城”里,他们的故事仍将继续。

  如今,施洁予及团队的沟通还将继续,为成都高品质生活提质她们竭尽全力;谭博文对地下管廊的研究还将继续,努力让埋在地下的“生命线”更完整;而张蓉和他的同事们,依然每时每刻保证着感知中心的运行,让城市的判断力和反应力更加灵敏。

  三位采访者工作在不同的城市空间,书写着不同的成都故事,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放眼城市之中,有许许多多的人,既成就着个人事业又推动着城市前行。就这样,每个人的个体价值实现汇聚成整座城的城市愿景,它们相互交融又彼此成就。

  从提高生活品质的城市焕新到不断带来新机遇的智慧治理,生态、生产、生活、治理等方面的持续升级,让幸福成都的内涵不断丰富。成都也通过地上、地下、云端的协同发力,从更多的维度上提升了城市活力,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逐步深入,成都正一步一个脚印,从“首提地”向“示范区”奋进,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