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5月7日电(钱泓睿)根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和气象部门联合会商结果,5月7日成都市受弱冷空气影响,并伴有降温和降水,本轮臭氧污染过程结束;8日降水有所减弱,风速降低;9日以阵雨转多云天气为主。预计5月7日至9日成都空气质量为优或良。

  2020年4月25日起,受持续高温强辐射天气影响,四川盆地陆续出现臭氧污染,并在26日逐步形成区域污染,成都平原、川南和川东北区域均出现不同程度污染。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密切跟踪污染过程发展情况,对本次区域性污染特征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据介绍,本轮污染过程是四川省2020年以来首次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污染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程度较重。4月25日,四川盆地从成都平原北部(绵阳市)开始受到污染,4月28日发展到12个城市超标,成都平原和川南城市污染较重;5月6日开始,污染区域逐步南移,污染范围逐渐减少。本轮区域性污染共持续11天,其中绵阳市出现10天污染,成都、德阳、眉山、资阳、自贡等城市均出现9天污染,乐山、宜宾等城市出现8天污染。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分析,区域性高温强辐射天气是本轮区域性污染形成的重要客观原因。四川盆地出现了2020年以来首轮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天气过程,大部分城市日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成都市于5月3日发布了2020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日最高气温超过35℃,属历史最早高温。在高温、强辐射、低湿度的气象条件下,臭氧浓度快速升高。

  本地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大是主观因素。随着复工复产逐步向稳产满产转变,社会活动水平加速恢复,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