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

  古人造像有智慧

  川渝石窟石刻仍面临多种病害

  川渝石窟,因其数量众多、造像精美,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下半阕。它们大多数开凿于野外,日晒雨淋之下,为何大多数还能从唐宋一直延续到现在?专家揭秘,古代石窟开凿时,会通过造窟檐、修排水槽等多种方式解决防雨和排水等各种问题,体现着古人的智慧。不过历经千百年后,石窟仍然面临着各种病害。川渝石窟因为高温潮湿的气候和砂岩松散的质地,面临着风化、渗水等多种问题。

  窟檐

  为保护佛像,历代石窟开凿时往往会修建窟檐。在四川,乐山大佛曾经的大像阁,就属于一种保护用的窟檐建筑。如今,自贡荣县大佛外的四层架殿式建筑,又称大佛护身楼,其本质同样是窟檐的一种——腰檐。在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等国内石窟,均有类似木构建筑,以保护佛像免受日晒雨淋。

  龛窟

  顾名思义是佛像开凿在洞窟里。安岳石刻圆觉洞、华严洞等洞窟,便是在山体中挖出洞窟,洞内造像。因此数百年来,因为所处环境稳定,佛像完全未遭遇风化雨蚀,依然纹饰精美、栩栩如生。

  更多龛窟虽然只是将崖壁掏空部分,再于崖体上造像,但窟顶仍对佛像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安岳石刻名片紫竹观音因有顶部石体的保护,不仅没有风化,观音像的妆彩至今仍未完全剥落。安岳卧佛院国内最大的唐代卧佛,也因佛像上方的崖顶伸出了1米左右,避免了雨水侵蚀,至今保存完好。相反,安岳茗山寺直接刻于崖壁、几乎遮蔽的文殊菩萨等造像,便风化严重。

  排水槽

  鉴于川渝石窟所处地带的潮湿,广元、安岳在内的很多石窟都修建了隐秘的排水系统。除乐山大佛以外,如安岳圆觉洞景区的莲花观音窟等洞窟上部,就修建了排水槽。据介绍,卧佛院卧佛顶部也在近年文物保护时新开了排水槽,防水作用更加明显。

  多种措施保驾护航之下,广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等文物本体目前均没有在暴雨中受灾。遗憾的是,古人的智慧也不能抵挡岁月的侵蚀。

巴中南龛,巴中市文物局供图巴中南龛,巴中市文物局供图
安岳茗山寺石刻安岳茗山寺石刻
夹江千佛崖夹江千佛崖
夹江千佛崖夹江千佛崖
安岳卧佛安岳卧佛

  对川渝石窟中的35处国保单位进行调查显示,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的有18处,水害较严重的有20处,而表层劣化、生物侵蚀等病害则普遍存在于每处石窟。在乐山大佛可以看到,大佛两侧崖壁上的石刻造像几乎完全风化不见。朱小南表示,乐山大佛本体同样风化严重,在近百年来的多次修复中,用炭灰、石灰等混和的材料补上了眉毛、鼻子和嘴巴,双手双脚也重新塑出了形状,大佛才有了现在的精气神。在广元千佛崖,现存的龛窟高出江面数米至数十米,完全不用担心洪水吞噬,但现存的400多龛同样面临雨水侵蚀和风化问题。

  目前,国家文物局将川渝石窟石刻的保护纳入了专项规划,对其病害的研究和治理将长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