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

  事发家庭系年轻夫妇带一个孩子居住

  知情人士:两口子看上去脾气很温和

  17日上午,封面新闻记者来到泰丰国际城,找到了事发的楼栋。该楼栋与旁边的楼栋相隔不远,对面相望,能够较为清楚地看清对面的情况。

  经过多方寻访,找到一位知情人士。“这几单元的楼层好像只有一个娃娃符合这个年纪,我听他们的邻居说娃娃经常挨打、经常哭。”

  该知情人士称,有一天我看到他很晚了还没去读书,就问他,他爸爸说“(娃儿)点都不听话。”“今天早晨我还碰到他一个人去读书,我还问他‘你才去读书啊’,他还答应了我。”

  “这家人是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孩子居住,娃娃八九岁,读三年级。”知情人士介绍,孩子挺活泼,以前他养了条狗,经常看到他和狗一起玩耍,他父母看看上去都很内向斯文,脾气也都很温和。

  几位业主也在议论:“毕竟不知道人家家里的情况,也不认识,不好说什么。”“也有可能是娃娃确实调皮,把父亲惹生气了,但如果这样教育娃娃,确实也有不妥,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律师说法

  男子涉嫌侵犯未成年人权益 

  女子发布朋友圈也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

  “从事件过程来看,李女士有可能侵犯该男子的个人隐私。”四川仁厚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卫分析,该男子是否打骂孩子、家暴孩子,李女士可以选择报警,但以发朋友圈的方式向外散布,就可能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

  他说,至于是否构成侵犯个人隐私,需要各方提供更为充分的证据,特别是该男子有证据证明通过女方发布的朋友圈,引起众多网友转发,进而引发公众或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否定性评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基本就可以判定构成侵权,否则就会是相反的结果。

  他分析,另一方面,男方的行为如果属实,按照《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也涉嫌侵害未成年人的权益。

  专家说法

  恐吓式教育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 

  应及时修复“受伤”亲子关系多表达爱

  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负责人、中级心理治疗师何蕊妮分析,事件中的爸爸,其教育方式可能就是“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扔下楼去”。虽然相信没有哪位家长真的能够实际这样做,但这种恐吓式的教育方式无疑已经对孩子心理造成了影响。

  “首先,家长过激语言或行为背后,可能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各种压力让父母喘不过气来,回家再看着调皮的孩子,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何蕊妮说,长期如此,可能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虽然家长只是一句吓唬的玩笑话,但小孩子很容易信以为真,会觉得家长真的不要自己了,随时会有被抛弃的感觉。

  其次,家长的恐吓、吓唬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比如孩子可能对高楼会产生恐惧,随时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容易引发焦虑、恐惧情绪。

  何蕊妮分析,家长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很多家长以为几岁的孩子记不住很多东西,但是我们在做咨询中遇到很多青少年,即使父母只打过自己一次,也记得清清楚楚,所以长期以恐吓、威胁的方式教育孩子,只会使孩子埋下仇恨的种子,在青春期更加叛逆,变本加厉地以其它方式比如自残、自杀等威胁父母、报复父母,甚至也成为一样的家长。

  作为家长,面对比较调皮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做呢?“首先,不要把孩子当做发泄情绪的‘工具’,家长在发怒、吓唬、恐吓孩子之前先要明确自己的动机,是单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愤怒还是本身孩子的问题?”

  何蕊妮说,当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之后,我相信很多家长的情绪已经平复下来了,这时我们可以仔细想想其它更好的解决方式。所以,冷静三秒钟非常重要。

  “其次,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降低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或许,别人家的孩子很听话、成绩好、很省心……”何蕊妮分析,但是请正视自己孩子,看看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如果你只能看到孩子的缺点,那就应该反省一下作为家长,我们自己是否称职呢?小孩子调皮捣蛋是天性,只要加以适当引导,也能成为所谓“别人家的孩子”。

  最后,何蕊妮说,及时修复“受伤”的亲子关系,多表达爱。家长与孩子虽说是平等的,但孩子生下来要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依赖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不平等的,所以如果说以前有过恐吓或者威胁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那请找恰当的机会,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聊一聊,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道歉,同时请孩子对期待的亲子关系提出建议。并且,对孩子对家人的爱要经常从言语、行动表达出来,及时修复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到爱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