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彧希

  3月8日,四川省首次“亩均论英雄”评价工作结果发布。数据显示,全部参评的7546户规上工业企业亩均营业收入为427.4万元,亩均税收为14.3万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44.4万元。

  为什么四川要开展“亩均论英雄”?这份首次发布的“成绩单”是怎么来的?今后还会有哪些动作?发布会上,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为何要“亩均论英雄”?

  “亩均论英雄”,并不是一个新词汇。

  这一来源于农业“亩产”的概念,早在2006年就在浙江省绍兴县开始实践,初步建立以节约集约用地、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的企业“亩产效益”导向、约束和评价机制,以期出现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

  简言之,就是“不以规模定标准,而以亩均论英雄”。

  此次四川全省产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效益评价工作,直接目标在于建立一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导机制。省经信厅副厅长顾红松解读,这种引导机制有两个关键词:以“单位产出效益”评价为基础、以差异化要素配置为导向。

  “规上工业企业的‘单位产出效益’评价结果的应用十分广泛,概括而言是为差异化要素配置提供依据。”顾红松说。

  宏观层面看,可以对不同地区、园区和产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具体评价,各地也可以参考评价结果制定本地的高质量发展指导性或约束性目标;

  微观层面看,可以对那些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效益领先的企业进行精准的、倾向性的支持,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激励更多的企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