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严密的监管,为何还有机构能够违反规定按年收费呢?

  多种形式逃避监管

  成都市一家知名连锁培训机构的资深从业人员周女士告诉记者,她身边的正规培训机构基本上都建立了“资金监管专用账户”,像她所在的机构目前所有收费均打入专用账户并接受相关监管。但据她所知,有部分培训机构确实暗地里也会有一些对策:比如将培训费打入私人账户;将单节课时费录高,培训总次数、总时长录少,或将可能超期的次数约定为赠送等,多种形式逃避监管。

  业内人士分析,这一类的操作,无论是家长还是监管机关都比较难以发觉,而且也有一些学生家长在培训机构打折优惠的蛊惑下配合相关违规操作。

  除了设立专用账户外,在线下监管方面,林敏告诉记者:“教育部门一般每年会对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年检,平时如果有人举报,教育部门就会来检查。

  不同地区查处力度不一样

  3月10日,记者拨打了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相关科室的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也表示:除年检外,平时一般不会抽检,但如果家长有举报,他们会去查。

  泸州市江阳区教育体育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平时也有检查,但全区有100多家(培训机构),每次抽检有不同的侧重方向,收费问题不可能每次都作为重点来检查。

  不过,记者在走访的几家培训机构里,基本没有看到公示教育部门相关举报电话和举报通道。记者走访了多名家长,家长也都表示不清楚举报途径。

  如何防范风险

  建议加强对单次课时费等的监控

  签约时尽量采用培训合同示范文本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省政府督察室特邀民生观察员甘露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这些“踩红线”、损害家长利益的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对培训机构进行年检工作,对拒不落实工作要求或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年检不得通过。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教育部门可以强化对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的巡查,如果发现单节课收费过高或者赠课过多的情况,可以重点关注,明察暗访。

  报名培训班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防“踩坑”?

  四川瑞利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袁皓律师

  家长务必与培育机构签署书面培训协议,务必明确约定收费标准、培训期限、课时时长、退费机制、双方权利义务等核心内容,在签订合同时尽量采用教育部与国家市场监督总局所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家长还应主动要求各培训机构提供保障性资金专用账户信息、购买安全责任保险等凭证。

  也有专家指出,2020年6月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推出该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时,并没有强制要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使用,下一步,相关部门应提高推广力度,更好维护培训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