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谷沟冷谷沟

  “这些象形石都是冰川搬来的,经过漫长岁月的打磨,形成了现在的模样。”省地矿局物探队副队长、旅游地质专家李忠东初步判断,大约在距今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随着全球气候变冷,大量冰川覆盖在格聂神山上,它们从高处沿着山谷像蛇一样蜿蜒而下,有的甚至一路“行走”了20公里。不仅如此,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沟口上游的岩石还不断被裹挟进冰川中,被运送到下游,冰川消融后,这些岩石就保留在了这里。“这些石头都是花岗岩,和格聂神山的岩性一致”。李忠东说,花岗岩经过“长路奔袭”和反复冰融,岩石沿节理裂开或脱落形成空洞,这就是“试剑石”“珠牡营帐”等象形石的成因。

冷谷沟的红石滩冷谷沟的红石滩

  在为期8天的科考过程中,科考专家们发现了大量冰川刻槽、冰川磨光面、冰川堰塞湖等遗迹。通过这些遗迹,专家们初步判断格聂的高山湖泊群实际上是古冰帽和古山岳冰斗遗存,反映了格聂神山这一区域在第四纪山岳冰川和冰帽冰川联合发育的特点,类似微缩版的南极。

  这些发现对于认识格聂地区的古环境、古气候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格聂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资源基础。

  解开“格聂之眼”的秘密

  眼中“泪水”是大地的馈赠

  近年来,随着涉藏地区旅游的火热和丁真的走红,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格聂,带动了经济,但也带来了发展的困惑。此前,有自驾车队因围绕“格聂之眼”疾驰旋转、破坏草甸被处罚;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景区管理部门出于保护目的为“格聂之眼”安装了木栈道,又在被网友诟病为破坏景观后拆除。

  保护和开发如何相得益彰?首先要摸清格聂的资源家底。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孙康寿认为,通过挖掘资源的科普价值与文化内涵,结合资源本底情况提出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将支撑景区旅游发展。

  “网红”景观“格聂之眼”是此行重要的科考点。

格聂之眼格聂之眼

  穿过河谷,车行通过一条蜿蜒的盘山路,忽见一片广袤的草原绵延伸展,“格聂之眼”镶嵌在草地上。科考队专家分成两路,一路放飞无人机,从空中俯瞰,一路走到“眼睛”里,贴地观察。

  “格聂之眼”是一个直径约50米的水塘,高原上类似的水塘很多,“格聂之眼”之所以出众,全靠和它相依而生的水草。水草呈圈层分布,围成像瞳孔一样的形状,明眸映照着格聂神山,从空中俯瞰清澈如注,被称为“通往天堂的眼睛”。

  “我们对‘格聂之眼’的开发一直比较谨慎。”孙康寿说,“格聂之眼”的灵魂是水和草,但从去年至今,“格聂之眼”的水位一直处于历史低位。据分析,一方面与干旱的天气有关,水源没有得到及时补给;另一方面可能是游客激增,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科考专家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搞清楚“格聂之眼”形成的原因,从而制定科学的保护和开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