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呈现出怎样的格局和面貌?

  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布。这份提纲挈领的“顶层设计”,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定位,明确了双城经济圈未来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关键词 提能

  提升“三力”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按照《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约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从经济体量和人口总量来看,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都占到了整个西部地区的30%,是当之无愧的西部经济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说,在“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中,“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排在首位,也体现出核心目标的地位。

  “经济中心不仅是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高代表,也是改革开放沟通国内、国际资源的重要桥梁和门户。”新时代省情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的研究报告表明,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要聚焦提升“三力”,即提升引领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引领力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水平。集聚力体现在城市引力、服务能力等;辐射力则指向对外开放。

  对标世界级城市群标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仅是标准的40%,人均GDP仅为标准的30%。在全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体量、人均GDP也排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之后。提升经济能级,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依然任重道远。

  如何实现?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曾给出答案:“坚持高质量发展,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柱,以现代城镇体系为载体,以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努力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与《规划纲要》给出的实施路径,十分吻合。

  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关键。《规划纲要》重点提出“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等。“着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要打好特色牌,强链补链延链。”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朱家德说,在协同上,两地已成立川渝制造业协同发展专项工作组,加快推进产业协作,先后签订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能源运行保障、汽车、电子信息等多个专项工作协议,推动两地产业链融合互补。目前,两地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已提升至80%以上,两地还联合选定了20个首批产业合作示范园。

  支撑经济中心建设的,是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规划纲要》提出“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开放通道,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9月26日,备受关注的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启动。这条高铁不仅将刷新成渝间的空间新距离,未来更将成为沿江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通外联将更高效。此外,天府国际机场高标准建成投运、四川启动省内民用运输机场整合等,也都是两地“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集群”支撑经济中心建设的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