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背后:

  从提出构想到通车经历30年

  难度大!曾遇泥石流被迫停工优化方案

  这条穿越龙门山天险,全长仅56公里的公路,从提出“构想”到建成通车,整整经过了30年的时间。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绵竹、茂县两地就提出修建绵茂公路构想,并完成《绵茂公路预可报告》编制。

  此后,在1993年、1997年、2005年三次编制、调整,出版了《绵茂公路工可研报告》。但因绵茂公路横穿龙门山脉,线路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工程投资巨大,受制于资金筹措、建设难度和环境敏感等因素影响,项目停留在工可评审和审批环节,始终未能获得更大突破。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通往震中阿坝汶川县、极重灾区茂县等地的公路严重受损甚至完全中断,给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带来极大困难。为此,交通运输部及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力争灾后开工建设绵茂公路的重大决策。绵竹市和茂县都是汶川地震中受灾极为严重的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关系到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灾区长远发展。

  2009年9月8日,连接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二级公路——绵茂公路正式破土动工,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在最初设计方案中,绵茂公路沿河滩行进,通过垫高河床修建路基,这一方案被称为“低线方案”。低线方案造价较低,但每年都会遭到洪水和泥石流的威胁。2010年8月13日,一场特大泥石流袭卷绵竹清平镇,600余万方泥石流倾巢而下,与绵茂路相邻的绵远河河床被大幅抬高,导致该段在建桥梁、隧道几乎被完全掩埋,项目建设成果付之一炬,工程被迫停止建设。

  停工一年后,专家们经研究,对设计方案作出优化调整,并分为三期建设,确保“治山、治水、修路”三位一体同步进行。新方案改为在高山深谷中穿行,目的是避开汛期暴涨的河水以及地质灾害,但施工过程依然要借助河边的便道。

  四川路桥承建绵茂公路楠木沟至牛圈沟段,云湖一号隧道至桂花岩隧道,于2012年12月进场施工,整个项目部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工程建设。9年时间里,建设者们每天与大山和孤独相伴,但值得庆贺的是,随着一条条隧道贯通,一座座桥梁架起,终于打通“龙门天堑”。

↑绵茂公路在高山峡谷中穿行↑绵茂公路在高山峡谷中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