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君芳

  核酸采样亭曾经遍布街头,随着国家对新冠病毒感染开始实施“乙类乙管”,其“使命”告一段落。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让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成为了许多人关心的话题。

  2月10日,川观新闻发布调查稿件《关注核酸采样亭①丨大量闲置街头,核酸采样亭何去何从?》,对街头核酸采样亭的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

  相关报道推出后,引起许多网友留言讨论。同日,四川日报微博也发起“#闲置的核酸采样亭如何再利用”话题讨论,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并给出建设性意见。此外,川观新闻记者还通过线下采访方式,收集到了市民的许多宝贵声音。

宜宾长宁核酸采样点变身发热诊疗站。长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宜宾长宁核酸采样点变身发热诊疗站。长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网友声音:建议集中于“就地改造利用”等四类

  川观新闻记者梳理发现,网友、市民提供的建议可归纳为四类:就地改造使用、移位使用、拆除利用、保持原样。其中,“就地改造使用”是讨论度最高的一类建议,比如将采样亭就地改造成环卫工休息室。

  “环卫工人都是在街面上作业,虽然成都也有一些专门为环卫工人设置的爱心驿站,但数量还不够,核酸采样亭布局广,刚好可以利用起来。”一位网友建议道。

  还有网友建议,改造后的休息室,可以给更多群体使用,比如外卖快递员、夜间值守人等,“天冷了能喝口热水,天热了可以遮下太阳,能坐一下歇一歇。”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核酸采样亭空间小,当休息室不合适,可以放一些急救药品,灭火器、AED之类的,当一个应急小屋使用。”

  另一位网友建议,将核酸采样亭改成爱心亭,交由社区管理,里面常备水、食物、创可贴、酒精等物品,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应急使用。

  不过也有网友提到,改造利用也要分情况而定,“有些核酸采样亭比较简陋,制作成本不高,就没有改造的必要。”

  支持移位使用的一位网友认为,可以将一些符合条件的核酸采样亭移到绿道上,变身“能量补给站”。在线下采访中,成都市民王先生也提出了类似建议:“现在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很多成都市民都喜欢去绿道上跑步、骑车,沿途如果能够多设置一点补给站,一定会受欢迎。”

  在第三类建议“拆除利用”中,成都市民李女士提到,“采样亭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空间资源,有些甚至侵占了部分人行道或者盲道,应该有序拆除,并对拆除后的建筑材料进行合理分类再利用。”

  也有一些网友认为,“疫情存在不确定性,为保险起见,暂时不应对核酸采样亭作较大改动,确保一旦紧急情况需要,能够快速投入使用;实在要移动,可以另找地方妥善存放。”

  他山之石:无论何种改造都应充分听取居民建议

  放眼全国,不只四川面临着核酸采样亭大量闲置这一问题。在核酸采样亭“再就业”上,其他省市有哪些好做法呢?

  川观新闻记者搜索发现,不少地方对核酸采样亭的再利用,依然和“医疗服务”有关。

  在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大茫村,原本设置在建设村民小组老年活动室旁的核酸采样亭被改造成了健康驿站,由专业医生“坐镇”为村民们提供日常诊疗、代配药、健康知识宣教、老年保健等服务。

  在深圳市福田区、宝安区,多个核酸采样屋被改造为发热诊室,居民可“一站式”完成挂号、诊疗、缴费、配药等流程,减少了交叉感染风险。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为方便居民购药,部分核酸采样小屋被改造为“社区便民售药亭”,居民可以在这里购买到退热、止咳、消炎、抗病毒的四类药品。

  还有很多做法,属于“跨界”利用。

  在杭州市萧山区,交通繁忙地段的170多个核酸检测亭已被改造成“亚运青年V站”,准备迎接因新冠疫情延期、将于今年9月举行的亚运会。

  同样来自杭州,拱墅区的凤起农贸市场外面的核酸采样亭已被当地改造成为微型消防站,里面灭火器、灭火毯、防护手套、消防员专业装备等一应俱全。

  在济南市槐荫区道德街街道,街道因地制宜将核酸检测亭改造成自助漂流书屋,搭建“社区漂流书屋”服务平台,居民可借阅或捐赠,让“漂流书屋”成为居民的“文化交流站”。

  在梳理过程中,川观新闻记者发现,各地在对核酸采样亭的改造再利用过程中,一个共同做法,就是充分听取当地居民的建议。

  比如,苏州市姑苏区白洋湾街道的玉景湾社区,为妥善处置核酸采样亭专门召开了一场多方参与的协商议事会,集思广益找到了不同“出路”:比如升级改造成为信息咨询处、招聘点、义卖点、义诊台等,为辖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人社服务站”;将一些核酸采样亭搬移至合适场地,供社区开展便民服务时使用;其余核酸采样亭进行拆除,以减少对社会资源的占用。

  闲置核酸采样亭如何处置更合理?川观新闻将继续关注。

  [互动话题]

  大量闲置街头,核酸采样亭何去何从?

  亲爱的读者朋友:核酸采样亭下一步该怎么处置?如何更好发挥其作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