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财经|时尚|艺术|运动|娱乐|汽车|教育|站内导航
素质教育

新浪四川>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正文

孩子内向真的只是性格使然吗?最火纪录片《零零后》揭露了最重要的原因

2018年05月08日 10:28 综合 

  昨天周五,迎来了周末的开始。晚上和孩子在家准备找部电影,一家人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一时兴起想起《零零后》这部纪录片。

  这是一部历时10年拍摄的纪录片,记录了5个孩子的不同成长轨迹和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千禧年后出生的孩子们的家庭教育。

  影片分为5集,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个小孩:《爱的方程式》中的锡坤、《一一的世界》中的一一。

  影片中,一一和锡坤都是一个内向、不常与人交往和接触的孩子。不同的是,一一的内向,是不爱与人相处,而锡坤的内向,则是不会与人相处。

  许多人以为,内向仅仅是孩子天生的性格所影响的,有的人外向热情,有的人内向安静,并不足为奇。然而,看了这部纪录片,我对内向有了很深层次的理解。

  影片的故事告诉我,这2个内向的孩子,因为父母的不同状态,在相似的表面下,形成不同的对比。

  内向不仅仅是孩子的原因,很大一部分的决定因素,在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你所认为的伟大母爱

  因为焦虑而令人窒息

  第一集《爱的方程式》中的于锡坤,2岁的时候是一个多动的孩子,他热爱探索,总有让人出乎意料的想法。

  当锡坤还在幼儿园的时候,身边的小朋友都安守本分,静静地做一个班级里的乖学生。唯独他,喜欢将整齐的东西打乱再重整,将空的东西填满再组装。

  幼儿园的老师发现了他这种热爱探索的天性,并没有进行阻拦,而是任由孩子发展。

  锡坤慢慢长大,呈现出对科学的热爱,甚至成为了一名科技特长生,利用杠杆原理做了自己的发明创造。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慢慢变得郁郁寡欢,不擅长与人沟通、交往,甚至抗拒接触。背后的原因,是一个努力的妈妈。

  锡坤的妈妈将所有的心血放在了孩子身上,为了陪伴孩子,她搬家、辞职,对孩子事无巨细,帮孩子提东西、撑伞、为孩子决定参加夏令营要穿的衣服,帮孩子安排魔术表演。

  她在纪录片里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我是60分的妈妈,我想努力做到70分、80分,甚至更高。”然而正是这种焦虑式的努力,这种沉重的母爱,压坏了孩子的自主性。

  担心孩子语言表达不好,给孩子报语言班;担心孩子过于内向,一心推孩子上台表演魔术;担心孩子未来不能立足,给孩子报英语班。

  这位母亲爱得太深沉了,于是锡坤慢慢变得越来越依赖妈妈,时刻希望得到妈妈的帮助,但却在帮助到来的时候显得不耐烦。

  孩子想依赖妈妈的帮助却也想脱离,妈妈想放手让孩子成长却依然紧握手中的绳子。这样矛盾的状态,不就是许多家庭的常态吗?

  亲情就像跷跷板,特别用力的人永远在上面,不用力的人永远在下面。我们总是替孩子去决定、去规划,孩子还哪里需要独立思考?他们只需要完美执行。

  虽说陪伴孩子并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衡量好我们陪伴孩子的方式和心理状态。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们应该守好一个能够让孩子独立发展的界限,管住自己不要越界,才能在孩子离开我们的时候,能够在风雨中独立成长。

  成长没有绝对的好坏

  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与锡坤不同的是,《一一的世界》里小女孩的内向,是因为她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性。

  3岁的一一,在幼儿园里常常一个人玩,当摄影师问她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玩的时候,3岁的一一坚定地说:“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于是老师想尽办法,鼓励她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被老师拉住,试图用传统的方式说服她:“你要学会跟别人交朋友!你要懂得和别人交往!”

  一一无法挣脱老师的强行说服,挣扎地说出:“我有权力这样,我就是喜欢自己玩,我不想要好朋友。”

  直到长大后,一一还是那个不爱说话的小女孩,但不同的是,她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爱读书,享受和喜欢自己独处的时光。

  当父母被问及是否担心孩子这样的性格会对未来造成影响的时候,他们只是笑着说:“我和他爸爸都是比较安静的人,我们看到孩子的状态,觉得挺正常,挺好的。”

  因此,当一一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的时候,妈妈没有着急,她也没有催促着让孩子去改变这种状态,她只是选择笑着陪伴孩子,并尊重她的成长状态。

  最让我佩服的,不是一一,而是她的父母。当孩子出错他们从不批评,而是指出正确的方式,当孩子对自己的成绩和表现迷茫的时候,他们从不多问,而是顺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也正是这样,一一变成了妈妈口中的“自推型”孩子:有目标有要求,更有行动力。

  许多家长常常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一个孩子的成长方向,比如外向比内向好,于是总是试图让孩子多去接触身边的人和事,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以适应世界的发展。

  然而一一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或错的教育,也没有绝对的社会生存法则,有的只是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尊重孩子的成长需求,顺应孩子的成长步伐,

  同样是内向的性格,然而呈现的却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心态。我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孩子的成长就像一颗种子,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就是决定这颗种子成长的基因和外在因素。”

  试想一下,如果说一一的父母像锡坤的妈妈一样,看到孩子不爱说话就各种焦虑担心,给孩子报各种语言班,过度地关心和介入孩子的生活,那一一会变成什么样呢?

  如果说锡坤的妈妈像一一的父母一样,不过分地关爱孩子,顺应孩子的成长需求,让孩子独立思考,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那锡坤会变成什么样呢?

  或许一一就不再是那个特立独行,对自己目标清晰,敢于表达想法的自己了吧,或许锡坤也不再依赖父母,无法与人沟通,而是在科技成就上越走越远的未来人才了吧。

  爱孩子本无措,但恰如其分的爱才能真正让孩子成长。事实上,家长呈现出来是什么状态的,孩子就会是什么模样。

  锡坤和一一父母的爱,是两种不同的爱。一种过于沉重,爱得太用力,甚至会成长孩子成长的负担;一种是恰到好处的爱,尊重孩子的成长,并肯定孩子的成长。

  同样是爱,为什么结局却不尽相同呢?

  道理很简单,家长的状态,正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节奏发展和成长的基础。

  成长这件事,是有轨迹的。这种轨迹,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不是家长可以强制改变的。

  用对了爱的方式,用好了适合的教育方法,才会看到一个孩子最适合的样子。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