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财经|时尚|艺术|运动|娱乐|汽车|教育|站内导航
素质教育

新浪四川>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正文

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2018年04月19日 22:33 综合 

  美化死亡,让中国成为青少年自杀第一大国

  根据官方调查报告,自杀是中国第五大死因,也是中国十五至三十四岁人群的第一死因。我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近30万人,还有约250万的自杀未遂者。其中15-24岁的青少年占比26.64%;5-14岁的少年儿童占比1.02%——中国已成全球青少年自杀第一大国。

  但面对这样的现状,国内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死亡教育,采取的态度,却是回避。

  当孩子提到死,大人们或是训斥孩子“你这么小,别想这些乱七八糟的”,或是美化死亡“他们去了很远但是很美好的地方,过着很幸福的生活。”

  反观国外,美国作为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在1976年时就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校实施了死亡教育课程。在“死亡课”上,执教人会与孩子们认真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告诉孩子们当至亲逝去,我们能够做什么;让孩子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帮助他们通过了解死亡,来学会怎样应对死亡,进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而早在1988年,英国就将“死亡和丧失”课程纳入了健康教育标准,对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展死亡教育。德国则有专门的“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

  在最需要开展死亡教育的国内,“死”却依然让家长、成人讳莫如深,但不去面对,不代表死亡不存在,更不代表孩子能够不被生死的疑惑困扰,甚至对死后世界的美化,会让孩子在遭遇挫折时更轻易地选择放弃生命。

  中国孩子的死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这大概是国内最好的死亡教育方案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多年来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幼儿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徐方忠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给出了最好的解答。

  0-4岁 用比喻法解释

  0-4岁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大人的表现中隐约得知,“死”是不好的、让人不开心的事。

  这一阶段,家长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向孩子解释“死亡”:比如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没法修好了,就是死亡了。也可以把死亡比喻为得了治不好的重病,要离开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孩子这个年龄段时有老人去世,就可以用这样的比喻让孩子对死亡有粗浅的认知。

  4-7岁 用生命教育、危险教育保护孩子

  4-7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能辨别简单的是非。这一阶段的死亡教育的重点是“生命教育”、“危险教育”——告诉孩子,死亡是非常危险可怕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

  孩子们对许多潜在的危险是没有认知的,比如孩子们走到河边,知道河水很凉快,就会慢慢往河中间走,但孩子并不知道河中间很深,很危险,这就导致了不少儿童的溺亡。把危险教育做好,孩子看到河水会恐惧,就会下意识地保护好自己。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死亡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要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7-13岁 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死亡

  7-13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他们能够自己思考、判断:什么是死亡?

  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地蒙混,而应该正面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让孩子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家长们切记,对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也不要过度美化,让孩子对死亡产生向往。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