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君芳

  4月9日,成都市政府与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共同召开成都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聚焦成都高质量发展作精彩发言。

  高质量发展是量质齐升

  杨伟民提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标志之一就是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有望达到或接近3万美元。

  “城市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大城市增长高于中小城市,这是城市化阶段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杨伟民认为,已迈入超大城市序列的成都应率先实现人均GDP3万美元目标。

  他关注到几组和成都有关的数据。2022年,成都成为全国第1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第3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GDP总量和人口总量实现双突破,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但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目前成都人均GDP排在全国城市的十名之外。“从这个角度看,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对于成都来说更具有紧迫性。”

  他进一步提出,要正确认识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没有量的合理增长,质就没有了载体,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有质的有效提升,也要有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

  让成都成为消费之都

  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杨伟民的一个建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让成都成为消费之都。随后,他肯定了成都在消费上的已有成绩。他说,成都是近10年国内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人们选择成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都的消费环境好,幸福感更高。

  “恢复和扩大居民消费是目前全国经济今年能不能实现整体好转以及长期向好的关键点。也是成都经济好转和长期向好的关键点。”杨伟民认为,应当实行给低收入居民转移支付的政策,实行给居民让利的金融政策。比如,降低个人信贷成本,降低居民新购住宅的融资成本,也就是降低房贷利率。

  他同时认为,从长远看,应实行鼓励支持中高端消费的政策。“既然有城镇,有中高收入群体,就必须得鼓励和支持中高端的消费,否则就难以实现生产、分配、消费的良性循环。”他建议成都,破除有关方面的政策性约束,通过扩大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吸引全国中高端收入群体来成都消费,从供需两端来拉动成都的高质量发展。

  让成都成为创新之都

  杨伟民认为,本世纪第一个10年,我国经济更多是靠出口和工业来拉动,第二个10年更多是靠房地产及其相关的金融、建筑业和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来拉动,到了第三个10年,应该更多依靠创新来驱动发展,在更多领域实现从0~1的技术突破。

  对此,他建议成都,营造勇于创新的体制环境,让成都成为创新之都。在激励现有民企大力抓研发和创新的同时,积极扩大民企数量,培育一批科技型民企,让广大民营企业成为创新生力军。

  “科技型民企从哪里来?可以在万众创新当中产生,也可以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产生。”杨伟民提到,最近新修订的专利法中新增了一项内容,鼓励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使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合理分享创新收益。“这一条款的设立成都是有贡献的。”

  杨伟民建议成都,开展一次职务发明普查和确权行动,对现有职务发明书进行一次普查摸底和确权,由专利权单位与发明人分享权股权,以专利法为依据,将谁出资谁拥有,改为谁研发谁拥有,谁转化谁收益,支持发明人及其团队组建科技型企业。

  让成都成为优雅的公园城市

  从首提地到示范区,公园城市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成都表达。就如何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杨伟民为成都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要正确认识现代化。现代化不是都要重来,现代化既要有新建,更要保护修复,包括保护修复老城、老村、老街、老房、老户、街巷、街区、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等等。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最终需要人,吸引人的能力就是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是增强城市包容性多元化。城市是不同职业的人组成的,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都应享受同等权利和服务。

  四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发展要依托自然山水,要把城市基础设施等放入大自然这副画卷中,让居民望得建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