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每行每业都离不开工匠精神。放到教育行业,师者,也需要像工匠一样热爱自己的事业,细心雕琢,以对待孤品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新浪四川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师匠精神,走近一批优秀的教师,了解他们在日常教学中的创新与思考,故事与启迪,风格与魅力。
创造教学神话 全班7人上清北线 班平均分高达626分
2017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棠湖中学校长刘凯用“可怕”二字形容棠中2017年的高考成绩,而张勇老师所带领的班级就是“可怕”中的“可怕”:全班45人,全部上重本,600分以上41人,全区理科前10名中,6人出自这个班,班平均分高达626分,其中7人上了清华北大的录取线,2人填报了清华北大被录取。
虽然高考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但说起学生们的成绩,张勇老师还是记忆犹新。作为这样一个牛班的班主任,张勇并不是想象中的严师,他与学生关系亲密,甚至是无话不说,私下里学生都亲切地叫他“老张”。
“以前学生们叫我勇哥、现在突然开始叫老张了,有次学生叫我张老师,结果大家都没反应过来张老师是谁,但是课堂上,我们还是严肃的,同学们都会规规矩矩地叫我张老师。”
从“勇哥”到“老张”的变化,是张勇走过的10年教师生涯。200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张勇就来到棠湖中学,今年已是他任教的第10年,回顾这十年,他已经教了近500名学生。
刚进校时排名全校480名的刘可,在张勇的班上实现了逆袭,高考以678的高分,成为全区第三名,进入了浙江大学。清华、北大、首都医科大、中国政法、川大、电子科大、南开……这些名校学子,都曾是他的学生之一。
其实成为老师,对于张勇来说还是有些意外。2003年正是张勇高考的那一年,同样也是高考史上最难的一年,当年重点线才488分。估分填志愿的情况下,张勇出于保守填了北师大的提前批,其实最后成绩出来,他是全仁寿县第一名,早已经超过了清华北大的录取线。但是张勇说并不后悔,因为喜欢数学,成为数学老师,又可以教出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尤其是看到学生成才,觉得非常满足。
与学生“半师半友”,他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也是迷茫之中的引路人
曾获得过全国赛课一等奖,双流区优秀青年教师等等殊荣,足见其在教学工作中的优秀。张勇的教学方式,是喜欢启发学生,从来不会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研究,自己发现,自己得出结论。
不仅在教学上有一套,和学生相处,张勇也是得心应手,曾连续三届获得棠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用“半师半友”来形容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来说,他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也是迷茫之中的引路人。
作为班主任,张勇总会面对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南充到成都上学的钟明慧,因为家庭、学习、人际关系的问题,情绪非常不稳定,找张勇哭过很多次,在他一次次的开导下,逐渐找回了正轨。在写给张老师的信中,这个女孩说:“当时我在成都,人生地不熟,除了你,我找不到人了,你算是我当时唯一的支撑。”
张勇的凳子上放着一个卡通靠垫,是学生王兆悦的妈妈亲手绣的。因为填志愿失误,王兆悦没有能读上大学只能复读,当时心态非常崩溃和低落,也是在张勇的鼓励、其他学科老师一起关心下,恢复心态,最终考到了北京理工大学。王妈妈说:“真心谢谢张老师这一年的付出,去年孩子什么都不懂,走了弯路,今年您什么都给她们讲,太为孩子负责任了。”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付出,当今社会对于教师总有一种误解,以为老师很轻松,其实我们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这样长的工作时间里,不仅要上课,还要和学生谈心交流、和家长沟通,有时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
虽然艰辛,但是张勇也从学生那里收获到了满满的幸福感。每年的教师节,早上一醒来,张勇手机里就会收到几十条祝福短信,“这个时候,我真的觉得做老师是值得的。”
而最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女儿出生前的那个教师节。学生们送给他一个笔记本,里面写满了对女儿的祝福,还帮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名字,如果是男孩儿应该叫什么,女孩儿应该叫什么。
去年的教师节,两个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望他,默默地坐在教室后面听了他的一节课,还特意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写了一首诗给他。而诗中所写的,也许就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最好的诠释——“腊九数寒,酷暑三九,农者不耕,渔者辍行,唯有师者独耐寒暑,笔耕不倦;古有孔丘师三千,今有师者数百人;衣食住行,唯恐不周,学习之教,唯恐不明,思想之深,唯恐不邃……”
全省选课走班第一批“吃螃蟹”的教师,从怀疑到坚定不移
2016年棠湖中学开全省先河,开始试点选课走班,在全川引起了轰动,有人质疑、有人观望。经历了一年多时间,棠湖中学2018届学生、老师用成绩,为这场历史性的变革正名。
2018届高三零诊,用棠中校长刘凯的话来说是“近十年来最丰硕的成果。”全区文科前10名,棠中有5人;全区理科前10名,棠中占6人。文科高线(重本)上线210人,理科高线上线583人,上线人数占总人数的79.12%。
李建军就是创造这“最丰硕的成果”的老师之一,作为选课走班第一批老师,他起初对于选课走班也是质疑的。李建军回忆说,最早知道棠中要进行选课走班试点是在2014年年底,刚开始觉得这不过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改革,也没有详细去了解过这种教育模式,所以一直是一种怀疑的态度。
到2015年年末也就是即将在高一进行选课走班试点的那一个寒假,所有高一年级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在试点的第一学期,最大的难题出现在选课系统上,负责设计的公司在开学前撒手不干了,于是老师们临危受命,用人工补救,熬夜将1千多名学生的课表排出来。选课走班,就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
“摸着石头过河”棠湖中学教导主任朱元根用这句话来形容这次试点,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谁也不知道结果将会怎样,处处都有质疑的声音,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家长,“把我们孩子当成小白鼠”,这是当时负责与家长沟通的李建军听过最多的话,一一向家长讲解,也让他在其中逐渐了解选课走班,从怀疑走向坚定不移。
选课走班的开端并不完美,全体高一老师只能顶住压力,加倍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因为背后有太多双眼睛在盯着这场变革。“工作强度比带高三还要累”,因为走班,学生分散开了,李建军只能在自习的时间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地看,看到有自己的学生,就叫出来交流一下,问一问学习情况。
“选课走班对于我来说其实是有点惶恐的,因为学生可以选择老师,所以害怕他们不选我,不喜欢我,压力比以前大了,只能不断提升自己,每天我都要反思,自己的课对学生有没有吸引力?亮点在哪里?不断反省自己。”
对学生同样也有压力,因为选课是双向选择,老师也可以选学生,于是每到选课的时候,老师们都会收到学生的“表白信”。李建军就收到过一个叫做刘杨龙凤的孩子发来的自我介绍短信,希望李建军“一定要选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为了争取到自己喜欢的老师,学生们开始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以前认为是成绩不好、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现在好像都改变了,其实就是因为找到了喜欢的老师,所以愿意听这个老师的话。”
渐渐地选课走班成果凸显了出来,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学生们的成绩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让老师们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对选课走班更加有信心。今年高三零诊成绩的公布,更是让2018届全体老师喜出望外,李建军说:“做梦也没有想到成绩会这么好,我们理科刚开始的目标是上高线300多人,没想到最后竟然有500多人。”
不想培养学习上的绝顶高手,只想让学生高兴地学习
从2003年毕业,李建军就来到棠中担任物理老师,如今已是第14个年头。“不想培养学习上的绝顶高手,只想让学生高兴地学习”这个教育理念一直没变过,这也让他收获了一众学生的喜爱。
他从来不给学生很大的压力,但学生反而会自觉地去学习。这学期刚结束的月考,成绩一出来就有2 个学生来找到李建军,说自己这次物理考得不好,希望李老师惩罚她们,但是李建军却反过来宽慰两个学生。“你给学生宽松和自主,她们反而会因为自己做得不好内疚,自己也就知道要好好学习,比说教再多更有用。”
让李建军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来自邛崃的学生,名字叫瞿迪,但他一直亲切地叫这个学生“邛崃妹儿”。这个孩子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爱写作、爱表演。一直在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一直上不去,找到作为班主任的李建军哭诉,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李建问她以后究竟想学什么?瞿迪说想学表演,但是自己太害羞了。于是李建军就给了她一个任务,班里的一切文娱活动都由她负责,被任命为“超级文娱委员”。渐渐地瞿迪在班级活动中找到了成就感,原先由于成绩而产生的自卑没有了,学习成绩反而有了提升。在进入大学后仅2个月,瞿迪就成为了系主席,之后还被派往国家会议中心实习,负责一带一路会场布置。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瞿迪还是经常写文章回忆起李老师——“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李老师让我活出了自我。”
在学生心目中是好老师,但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李建军却说自己照顾不好孩子。“教师这个行业,越对工作负责,就越亏欠家庭。”早出晚归,只有周末或者中午抽空回家看一眼,“平时在家也不敢做个严父,不然孩子就彻底不理我了。”
李建军说,不仅是他,棠中的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有时工作忙起来,只能把孩子带到办公室让他自己玩。
“说起工作、家庭,我们也经常会发发牢骚,抱怨几句,但是一工作起来,一面对学生,我们又全身心地投入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