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时速
陈红终于可以在她位于住院大楼一角的这间狭窄休息间里轻松地坐下来了。窗外阳光耀眼,蓝色的天空飘着团团白云,远处的大树长出了新芽。楼下,她的同事们正与即将离远的患者挥手告别。
过去两个月里,陈红几乎把家完全安在了医院,和她的团队将一个个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对每一个危重患者的救治都像坐过山车一样,看着他们好转,又看着他们突然恶化,没有一个是顺利的”。
陈红所在的重症医学科,收治了这次成都新冠肺炎中所有的危重症患者,他们年龄高,基础疾病多,不少从入院就开始面临着死亡风险。陈红介绍,对这些患者的救治必须是“24小时”的,病房内,一刻也不能离开医生和护士。
她向红星新闻讲述了一个特殊的夜晚。2月15日晚,64岁的严女士和73岁的何先生病情急转之下,包括张燕在内的多名医护人员投入到两人的抢救之中,“当时有我们医院的医生护士,还有来自华西医院的支援专家,涵盖多个学科”。
严女士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在抢救过程中,心脏一度骤停,医护人员轮番进行着胸外按压,“前后经历了4次,恢复心跳不久又很快停跳。”何先生则同样患有高血压、慢性肾病和心脏病等多个基础急病,“他的血压让人印象深刻,一会很高一会又很低,呼吸也出现衰竭”。
陈红描述了当晚的抢救情景,严女士和何先生的病房分居在同一楼层的两端,救援在两间病房内同时进行。多名医护人员在两间病房同时进行着抢救,作为科室主任的她来回在两间病房穿行,“一会儿这边情况稍稍有好转了,那边又不行了;一会那边好了,这边又不行了”。
抢救几乎持续了整个通宵,但遗憾的是患者最终没能救回。“其中严女士是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的,一进来就已经快不行了,但我们还是坚持了10天。”陈红介绍,“而实际上这次疫情中老年患者的比重是很大的,他们的病症更重,死亡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按照官方通报,成都确诊病例共有30余名危重症患者,其中有3例死亡。“绝大部分的患者最终还是被我们救了回来,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强大的医疗投入以及来自社会和政府力量的支持,这种投入和支持可以说是罕见的,如果在以往的普通病症中,是难以有这样的效果的。”陈红说。
拉锯之战
更多的患者救治更像一场持续的拉锯战。对他们的救治不仅仅在于医疗手段,还在于心理治疗。
57岁的倪先生让陈红印象深刻,他于1月28日入院,2月9日解除隔离出院。“这位患者身上有着不少患者都有的情绪——焦虑。焦虑到了什么地步?他连续几天都不能入睡,精神状态很差,这对于身体本身的康复其实是不利的。”陈红介绍,在查房中,医护人员注意到了他的情况。
“他不太会用手机,手机里也基本没有什么应用软件,在病房里不知所措,我们说‘你要不要看个电视缓解一下’,然后他就只盯着中央台和四川台看,而且看的也都是每天疫情的新闻。”陈红介绍,倪先生入院治疗的这期间也正好是全国疫情的上升期,电视里的内容也更让患者难以安心。
“医护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跟他做安抚工作,讲解治疗手段,慢慢才有了好转。”陈红介绍。
而另一名80岁的患者则更是如此,该患者是一家医院的退休人员,对医护人员的所有救治手段几乎都要进行询问,并且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在治疗的配合度上一度是不好的。”陈红介绍,且该名患者的情况还曾恶化,“一开始我们看他的情况还不错,结果一周左右,情况很快就急转而下了,当然这也符合新冠肺炎的病程发展,后期采取了大量的手段才将他救回来”。
陈红介绍,此次疫情,医院重症科前后共收治了30多名危重患者,最高峰时病房内同时有10多名重症患者,而每一个患者救治几乎都经历着波折。不过,这次在医疗配置上却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我们自己医院加上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共有120多人,120多人照顾这10多个人,可见这个医疗配置比例(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