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

  疫情期间,一张洗头照萌到了大家。照片中,两位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婴儿洗头,照片中的婴儿,就是成都最小的确诊病例,只有3个月大。

  小男婴从2月9日开始隔离治疗,到3月10日才出院,杨铭笑着说:“进来才3个多月,出院时都4个月了。”在充满凝重气息的病房,他的出现也给病房的医护人员增添许多欢乐,“孩子很可爱,非常配合治疗,也非常爱笑,我们经常去逗他,看到他笑,我们也觉得很开心”。

最小患者只有3个月大 医院供图最小患者只有3个月大 医院供图

  但治疗也是一个问题,小男婴是跟着母亲一起被隔离治疗的,考虑到孩子很小,病情也不能由其口述,所以医生主要通过细心观察来判断他的病情变化。在用药方面,考虑到年龄较小,也并未使用非常特殊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喂药也是一个难题,医生只能通过针管喂药,在进行一些日常检查,包括抽血、做CT等,也大多借用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患儿的病情演变。

  而让医护人员感到有些棘手的是,由于患儿母亲是个新手妈妈,在带孩子方面没有经验,且在因聚会被感染后,也承受着周围亲戚朋友的指责,心理压力很大,一度给医护人员放话:“我带不来孩子,你们来帮我带!”尽管如此,医护人员也耐心劝解,只要力所能及都会帮忙。“帮她买紫草油为孩子护理、帮孩子洗头、给孩子做枕头,还教她一些护理方法。”杨铭说,好在孩子在整个住院期间病情一直都很平稳,没有经历一波三折,最终顺利出院。

  小男婴的一家四口都感染了,包括他的妈妈、奶奶以及曾祖母。79岁的曾祖母也曾让医护人员捏了一把汗。中心应急二科医疗组组长何沅鸿医生说,孩子的曾祖母其实刚来的时候病情还不算太严重,“就是有点咳嗽、咳痰、气紧”。但由于她年龄比较大,再加上危重症主要集中在年龄大和合并有基础疾病的病人身上,所以她也是最容易出现病情变化的,为此,他们一直在密切关注。后来,医生通过胸部CT,看到她的肺部有感染,且在加重,结合她年龄大,就把其转到重症病房去了。最后经过治疗,她的病情也出现好转,又从重症病房转了回来。现在,他们一家四口都已先后出院,正在当地进行隔离观察。

  “清零”时刻

  36岁的邢女士在3月18日晚接到了医院的消息,她可以出院了。接到消息的还有61岁的徐女士,54岁的钟女士。她们是成都市公卫中心最后的三名本土病例。

出院前和医护人员挥手告别出院前和医护人员挥手告别

  邢女士迫不及待地跟家人开启视频,一度喜极而泣。她已经在医院待了35天,这一天期盼已久。“她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终于可以回家了,我们也跟着高兴,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加了微信,给她送上了鲜花。”邢女士所在病区的主管护士长姚蓉说。

  3月19日下午,出院离开前,医院为3人开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会。在现场,姚蓉流下了眼泪,她说:“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今天送走她们,为他们高兴,也为自己高兴,我们的任务完成了,终于能轻松片刻了。”

  “她们跟我们以往送走的患者是不一样的,一场疫情,我们彼此都身处其中,这段特殊时期的相处会让我们彼此都记忆深刻。”姚蓉说。

  面对媒体的采访,邢女士再次落泪:“终于能回家了,太想家了。”这是她人生中最长的一次住院,经历着惶恐、孤独和不安,也感受着医护人员的温暖,“谢谢他们,他们太辛苦了,没有他们,我也许就没有办法走出来”。

  一旁的钟女士努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她在这里已经待了36天,有记者问她此刻的感受,她握紧拳头鼓劲:“希望我们就是真正的最后一批了,为自己加油,为医护人员加油,成都加油,武汉加油!”

  除了成都市公卫中心的3名本土病例顺利出院以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名本土患者也在3月19日下午走出了隔离区。

  至此,成都所有本土病例全部出院“清零”。同时,根据四川省区(市)县疫情高中低风险分区分级标准,成都全市22个区(市)县已全部为低风险区。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在当日傍晚发出通报:成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不过,通报也特别提出,这并不意味着取得了完全胜利,随着复工复产,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迎着阳光,邢女士坐上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救护车,她接下来还将回到当地进行集中隔离。救护车经过住院大楼、门诊楼向大门驶去,她手握花束,坐在车窗前,脸上无比轻松。

  医院大门旁的草地,一群护士站成了两排,摆出一个大大的“V”字,前方摄影师摆着手势按响了快门。这一刻的轻松同样属于她们。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章玲 摄影记者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