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蓝天白云与成都作伴,贡嘎雪山与城市同框。朝霞、雪山惊艳了朋友圈,还上了微博热搜,四月的成都,良辰配美景,听取“哇”声一片。

  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是全体成都市民的愿望,也是生态文明的要求。犹记得4年前,成都重拳出击开展“三治一增”行动,拉开大气土壤水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幕。成都以公园城市统筹生态文明建设,数千公里天府绿道蜿蜒城乡,龙泉山森林公园提升碳汇能力,空气质量优良天气逐年增加,锦江黄龙溪国控断面合格达标……治理成果值得每个人珍惜。在朋友圈晒的每个视频、每张美图背后,都有成都人对良好生态的追求和付出。

  但这,还远远不够。

  4月中旬以来,四川省开展第二轮第四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此次督察中,发现成都近期存在一些环保问题,如部分工地存在裸土外露、未打围施工、运渣车未冲洗等情形;部分地方环保意识不足,需加强治理水平等等。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作为超大城市的成都,还面临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地处盆地中心,扩散条件等先天不佳;两千万级的人口规模,还在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节能减排等后天受压。稍一疏忽就会出现反弹,眼下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如此。想要拥抱“常态蓝”“常态绿”,唯有立足于打持久仗,坚持不懈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也要敢于打硬仗,对于某些时段、某些企业、局部地区暴露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敢动真格,促进整改。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既要靠内趋力,也要善用外趋力。因而此次环保督察,可以视作是集中查找整改环境突出问题的重大契机,也是全面检视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的重要机遇。

  4月下旬以来,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都市动员汇报会召开,成都市委常委会会议围绕督察问题进行整改部署,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4月27日与区(市)县主要负责人谈心谈话,4月28日率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导,成都连环举措传递出一个坚定信号,就是以四川省的环保督察为契机,查问题、找短板、调结构、强治理,坚决打好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硬仗。

  即日起,成都深入实施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治理“六大行动”: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噪声油烟污染、清洁能源替代、工地现场管理、农村和城乡接合部脏乱差、移动污染源等突出环境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治理更有针对性。集中治理的六个领域,既有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污染扰民问题,如噪声油烟污染、工地扬尘,也有较为“隐性”,实则危害不小的移动污染源问题。如一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量,相当于50—80辆国五排放标准的小汽车,其破坏性不容小觑。针对六大类突出环境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就是抓住了关键。

  治理更要专业性。臭氧治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是破坏臭氧的罪魁祸首,需要进行“冬病夏治”。在春夏之交的臭氧治理“黄金期”,将一些措施前置实施,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就能在扩散条件差的冬季到来前把污染物的总体排放量降下来。同时,利用成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数智环境”系统实时大数据,可以科学、深入分析成都环境污染源头成因,对症施治。

  治理更需前瞻性。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示范区,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化城市担当,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为此,将产业思路引入环境问题。成都不仅建设“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布局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引导高耗能企业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接下来,成都还将先行先试办好一批试验区,既凸显碳排放与碳吸收动态平衡的“生态属性”,更凸显碳减排价值开发利用、碳资源最优配置和碳资产持续收益的“经济属性”。开建一批零碳产业功能区、零碳社区等示范项目,打造一批“碳中和”绿色生态试验区、“碳中和”城市场景试验区。总之,要创建一个全力推动生产、消费过程向低碳化转型的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场景体系,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努力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

  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市民的关注和参与。作为成都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树立起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和生态价值观,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比如选乘公共交通、践行垃圾分类等,为生态环境保护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从而营造环境保护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奔着持久战而去,一路拿下每一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