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YOU成都
落霞揭开成都的夜幕,
夕阳吻上春风沉醉的夜晚,
霓虹逐一点亮街市的夜景,
新月掩映在诱人的夜间。
穿梭心神荡漾的锦城夜场,
泛舟色彩斑斓的锦江夜航,
天地众神歆享无边的夜色,
举目惟见不眠的夜光。
春衫轻薄,最宜夜游,
指尖轻抚按捺已久的夜风,
诗人低吟肖邦的夜曲,
渗入欢声雷动飘往夜空。
良辰美景何妨锦衣夜行,
绅士淑女化身任性的夜莺,
快意纵情之际不惧夜深,
长乐未央举杯邀来夜明。
·
·
·
I 。。
月亮像一团光洁芬芳的肉体
酣睡,发出诱人的气息
两个白昼夹着一个夜晚
在它们之间,你黑色眼圈
保持着欣喜
——翟永明《渴望》
两年前,我搬到了成都玉林。
那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车刚拐进玉林西路,就听见了摇曳的歌声。后来,这条路变成了我生活半径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歌声也再没断过。
有时候,是酒吧驻唱抱了把吉他在街头清弹,更多的时候,是成群结队的外地游客,他们大多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在街角的火锅店围成一圈,一边望着沸腾的红白鸳鸯,一边大唱赵雷的那首《成都》。
末了,还要像歌词里唱的那样,拿出行动来,“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这似乎是一种仪式感,外地游客拥抱成都之夜的仪式感。类似于Z世代的“圣地巡礼”般,带着对成都生活方式,尤其是成都夜生活的虔诚向往。但随即,真正掉入这座城市的夜空之时,他们又会发现,玉林没有尽头,成都夜晚的灯光也没有熄灭一说。
我所住的小区,在沙子堰。来到这儿的新住民,多少听过关于这一带的“黑夜传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这里的夜色已经开始敞亮:
先是来了一批艺术家,何多苓、周春芽、张晓刚、郭伟、赵能智、沈晓彤、马达……当今中国艺术界的传奇人物扎了堆儿,或买,或租,把沙子堰几十平米的老房子变成画室,一起度过了那个年轻而无畏的时期。
随之而来,就诞生了玉林地界上的三大先锋夜游目的地:“成都摇滚教母”唐蕾的‘小酒馆’、诗人翟永明的‘白夜’、文艺青年杨晓辉的‘老酒吧’。
一到晚上,艺术家们便钻进去,喝酒、唱歌、弹琴、写诗、谈艺术、会朋友…… 就这样,在成都还没有统一规划的“艺术区”时,沙子堰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成为了毫无预设、由艺术家自发形成的早期“艺术区”。
而这里的酒吧,也仿佛与艺术天然相关似的,在城市的一角,开启了独具风格的一脉:书架可能比吧台明显,不仅提供酒水,也搞放映,做新书发布会,甚至办画展、开音乐现场,又或是举行小剧场演出。很显然,比起做生意,它们更像是驻守在夜色里的某种精神空间,仿佛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包容特质似的,纳藏着各种文化现象。
我搬到沙子堰时,玉林西路一条街已经全是酒吧。
白夜去了宽窄巷子,小酒馆和老酒吧依然守在这条街上,各式各样的新酒吧、啤酒馆层出不穷,仿佛沾了春雨的藤蔓似的,在夜色之下,沿着街头蔓延至街尾,花开百态,独成一景。
而与之相邻的几条街呢,每天也都在黑夜里展露着惊喜。
一个周末的夜晚,我突然发现,老酒吧所在的那条巷子长出了一个温馨的‘FUN市集’,小有名气的独立设计师、手工匠人、海外买手、街头艺人……在这里持续贩卖着日常与创意;
火烧堰的社区医院,突然开出了一条小街,不时在星空烂漫的夏夜炸开啤酒狂想曲;
而马赛克乐队曾走过的彩虹街呢,最近冒出了一间没有招牌的‘深夜食堂’,不远处的‘一苇书坊’,继酒吧搭书架的操作之后,于书店里搭起了吧台,在漫漫长夜里,以一场场“精神按摩”端出一杯杯思想的精酿。
图片
II 。。
当夏日的白昼退尽
繁花似锦的平原
向四面八方飘洒着令人陶醉的香气
——(法)雨果《六月之夜》
从某种角度来说,玉林的夜色,是成都夜生活的缩影。而当我们放眼整座城市之时,夜空显然又越发斑斓。
这种斑斓,于个人体验来讲,是多元消费模式带来的舒适感,每个人都能从中嗅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朋友米真就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成都的夜太短,用来睡觉可惜了。”没错,它亲切、动人,似乎能装下所有人对夜的向往,不论你是土著,还是外地人。
譬如,人们会为了看演唱会,哪怕是一些音乐小现场而来到成都:
前两天,一个朋友为听“九连真人”,第一次踏进成都的一家LiveHouse,满心欢喜地抱着一张专辑回来。“阿龙(‘九连真人’主唱之一)给我签了名,还学着成都话念了两句。”这种对夜间秀场的迷恋,让我想起了两年前在‘FUN市集’上遇到的一位摊主,为了听“超级市场”的巡演,从云南大理来到成都,计划了一场15日游,顺便还在这座城市里练了个摊儿。
同样,城市里新生的一些夜间旅游场景,也正在爆发着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2019年春天,“夜游锦江”项目开始试运行,一位远在青岛的朋友听闻后,买了套全家福机票匆匆而来,她爸爸是个杜甫迷,几年前来成都去过一次杜甫草堂,这次说什么也要遂了“泛舟锦江”的心愿。
这些“逐夜”的故事如果发生在其他城市,我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成都,一切都顺理成章。毕竟,这就是成都夜生活的原始样貌啊,是不带一丝滤镜的生活本真。
而这里的城市居民,更是早已习惯在华灯初上之时,熟稔地钻进夜幕之中。
以“扫街”为乐的YOU成都编辑们,最喜欢在下班之后挤进一些美食小店,去城市的角落里找最好吃‘夜包子’,去‘建设路’从头吃到尾,去打卡‘夜猫子夜市’,去‘天仙桥北路’,守着“小仙女”在午夜端出华丽丽的星光蹄花汤……
喜闻乐见的夜间美食场景大受欢迎,但属于这座城市的夜空显然不止于此。
2018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曾沿着三圣乡荷塘月色旁的小径去到‘蓝顶艺术区’,看‘何多苓美术馆’的首场画展。夜晚8点开展,白房子温柔地躺在月色下,像一座沉在海底的宫殿。而美术馆内攒动的人头,又实在热闹得让人难以想象。
本以为这只是首场画展带来的观众效应,但是在之后的三年,我曾在无数个夜晚8点走进这间美术馆,依然有那么多热情的观众。也是那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在成都打开美术馆之夜,已经变得如此常态化了。
不仅是大型博物馆会与艺术机构会在夏令时延长开馆时间,大方地欢迎、鼓励观众们来解锁博物馆奇妙夜,而且纵使是一些小众空间,只要活动够好,夜猫子们也会如约而至。
2021年春天,YOU成都在‘院子文化创意园’搞了一个书店市集,我们邀请了6家城市里的独立书店,共同度过了一个夜晚。市集从当天下午2点一直延续至次日凌晨2点,刚开始人还比较少,没想到越到夜晚,来往的读者越多,我们在一起买书卖书换书赠书、朗诵、写诗、喝酒、聊天、煮面。因为夜的调和,来自城市的文创力与烟火气变得那样相融。
这就是成都的夜,它卷着温柔的夜风,攥着热烈的狂想,裹挟着深刻的沉思,既充满着烟火味,又带着睿智的文思与创意力。
III 。。
有一个声音
整夜都在呼唤你
要你在这珍贵的时分
醒来
——(古波斯)鲁米《如果你整夜不眠》
一座城市的白昼与黑夜,就像是一盘磁带的A面与B面,A面为白昼,B面为黑夜,它们共同构成这座城市生活的完整面貌。
近年来,成都夜经济屡次出圈儿。
只要你关注,一定曾看过各种关于关于成都夜经济的数据。比如,去年在“2020中国夜间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中国夜间经济二十强城市”中,成都便位居第三。种种数据显示,成都在夜间消费总额和人均消费金额方面大幅领先于其他城市。
那么,当我们在谈论夜经济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归根到底,我们还是在谈论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夜间生活方式,而它所折射的精神内核,显然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具有活力与潜力的标准之一了。
有人说,成都人的夜生活已经迎来了‘3.0时代’。
所谓‘3.0时代’,我想,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演变,更是一个纵向的推进。从主要由美食、酒吧构成的‘1.0模式’,到融合艺术、文创、文博等新兴消费业态的‘2.0模式’,再到多元、多面、多点的‘3.0模式’,成都夜经济是一个不断完善生态圈,它越来越胖,内涵越来越广。更为重要的是,新老业态之间发生奇妙的互动与融合,由此带来了有机更新,而且能形成某种类似于“闭环”的效应。
因此,进入这座城市的夜幕,我们不仅能邂逅‘宽窄巷子’‘锦里’‘成都味道·339时尚夜消费’‘玉林西路’等经典的夜消费地标,也能打卡到‘夜游锦江’‘五岔子大桥’‘麓湖水上剧场’等新鲜的夜游目的地。
同时,比如像‘猛追湾’这样的地方,又正在带领人们进入一种全新的夜间体验:沿河而设的市集摊位与坝坝茶调和着老成都味道,藏在香香巷的食府让食客们有了误入香港的错觉,街头即是舞台,戏剧演员们穿行其中,让艺术真正走进生活……
而城市里不断出现的特色民宿空间与群落,又为打开新的夜晚提供了支撑与串联。
因此,这种更新,不仅仅是一些新鲜生活方式的崛起,同时,也包括一些传统夜生活空间的有机生长,由此为城市的夜经济带来了永续发展的可能性。打开这座城市的夜,我们所看见的是,不尽的夜空,串联着层出不穷的生活方式,它们像漫天的星星,步履不停地闪耀着,吸引人们来到成都,留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