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地理位置“画圈”

  整合资源开展跨社区服务

  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生活服务半径等,多年前就成为城市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为何又再次提出类似概念?

  “内容大有不同。”省商务厅流通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分析说,近年来各地便民生活圈快速发展,但也存在商业网点布局不均、设施老旧、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一次,要着力破解的重点在“社区商圈”。

  成都锦江区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有3条街道正同步进行改造提升。社区党委书记杨青松将这3条路形象地称为“青年的上班路”“孩子的上学路”“老年的买菜路”,“社区将重点围绕这三类人群,根据各自不同的属性需求,在相应的主题街道中植入更多服务功能。”上班的路,将植入共享雨伞等消费场景;上学的路,将打造安全主题场景;买菜的路,将融入共享有机口袋等服务,市民扫码即可免费领取。

  更大的变化,在于对时间和空间的突破。在杨青松看来,过去打造的15分钟生活圈,看重的是社区对本辖区居民提供的15分钟生活半径服务。新提出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则打破了空间范围,通过整合资源开展跨社区服务,不同社区的居民可以享受周边社区的优质资源。

  这样的变化十分直观。目前,以喜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原点,周边1.5公里范围内只有这一处服务中心。仅隔一条马路就是成龙街道枫树社区,以前,枫树社区居民只能舍近求远,到距离更远的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事,但随着社区服务资源的整合,枫树社区居民也能到属于喜树路社区的服务中心办事了。

  “三圣街道人口居住密度大,我们一个社区实际要服务周边4个社区近10万人,社区公共事务服务和社区商业服务的空缺还很大。”杨青松表示,一方面社区新增40多项下沉服务,提供更多在门口就能享受到的政务服务,另一方面加快推广综合体社区商业,按照活动共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跨社区整合各类资源,加快补齐短板。

成都祥和里的小巷里,社区商业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求。 华小峰 摄成都祥和里的小巷里,社区商业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求。 华小峰 摄

  智能+ “扶微”

  精准匹配社区商业服务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社区商圈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新技术、新业态的引入,是关键一环。

  “通过提升智能体验,进一步优化和拓展便民生活圈的应用场景。”省商务厅流通业发展处负责人表示,包括鼓励引导第三方技术服务商把大数据应用到开店布局、进销存管理、物流配送、商品追溯等各个环节,鼓励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驱动发展无接触交易、智能结算、网订店取(送)、直播带货、自助售卖等创新模式,都将在社区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成都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源社区,眼下,一个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社区微脑”正在加快建设,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大数据分析,精准引进商业资源,对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利用小区智能安防系统、商场人流热力图、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等多个渠道的大数据,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最终对社区内的消费主力、消费方向、安全管理等方面形成大数据画像,从而精准匹配社区的商业服务,最终实现社区治理的精准化。”清源社区党委书记汤继刚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加速去边界的同时,也将更加充分地突出市场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