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程文雯
过去令人头疼的流动商贩转变为“坐商”,社区将对外招标每年10万元的售卖亭以3万至5万价格租赁给他们……昔日100多人的“游击队”因此稳定下来,还成了社区维护商业秩序、“门前三包”的“生力军”。
3月15日下午,成都市新都区正因社区的治理小故事,吸引了成都市“门前三包”推进工作现场会的与会人员,得到了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的点赞。
据了解,成都开展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对“门前三包”工作较为重视的地区,特别是“门前三包”签约率、张挂率较高的地区,城市管理整体水平普遍较高,市容秩序普遍更加整洁、有序,说明“门前三包”工作对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据悉,按照“精品化打造、集成化推进”的原则,今年成都市建设30条“门前三包”示范街区,将在“门前三包”示范街区率先实现签约率、履约率、责任书张挂率达到100%的目标。
从2021年起,“门前三包”的签约率、履约率、责任书张挂率成为了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测评项目,体现了国家对“门前三包”工作的重视。去年,成都市共计规范违规越门经营50万余起,评选“门前三包”工作先进单位53个,评选“门前三包”最洁净商家83户。
为确保“门前三包”成效,成都建立了由城管队员、社区工作人员等担任“责任街长”,由广大热心群众担任“群众街长”的“双街长制”联动管理机制。2021年,成都共有7800余条道路实行城市管理“街长制”管理模式,确定“责任街长”6400余名,“群众街长”5800余名,设置城市管理“街长制”公示牌6100余个,“双街长制”已实现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全覆盖。新都区还配套建设了社区城管工作站81个,实现了城市社区全覆盖。
今年是成都市“门前三包”推进办成立第10年。今年,成都推动“门前三包”工作从“重宣传、重签约”向“重监管、重履约”转变,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结合“每周一巡”“马路办公”等日常工作,实现“门前三包”监管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工作不重视、进度滞后的地区进行通报。
与此同时,成都结合“一网统管”的“城管大脑”信息化系统建设,使“门前三包”管理从“经验治理”逐步向“科学治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