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九龙治水”

  实施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

  9月28日晚,在夜阑人静的成都市区街道,作业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给城市地下老旧排水管网“诊治”病害,疏通城市地下“毛细血管”,让城市排水排污更顺畅。

  据了解,成都市水务局将分散于多家主体管护的中心城区市政排水管网整体移交给成都环境集团,授予其开展市政排水设施厂网一体化特许经营。以此为契机,成都环境集团旗下成都兴蓉市政设施管理有限公司开展了成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管网普查行动,累计完成探测7705公里、检测5638.34公里、预处理4355.94公里,建立了病害问题台账和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目前,成都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城区累计完成市政排水管网重大病害修复1345公里,有效提升城市污水收集能力和污水浓度,有力保障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

  这是成都在推进实施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背景下,持续推进、补上排水设施“短板”的一大举措。2020年,成都市水务局提出“变革水务管理体制,建立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深入推进治水管水体制机制改革。

  这个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深入改革将“九龙治水”变为“一龙治水”。以往,城市供水、排水、净水、治水是由多个管理体系在分头负责,而且涉及市、区两级,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例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分属不同部门,日常管理维护也由不同主体承担,从而导致责任分裂、协同性差、运行效率低等问题,成为“大城市病”的顽疾之一。

  推进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旨在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参与来解决水务发展规划、布局、标准及投入问题,加快优化水务管理体制,构建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解决水管理中政出多门、职能交叉、政企不清的问题。

  两年来,成都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推进顺利:成都将城市水源工程建设及输送、自来水生产及供给、污水收集及处理、再生水生产及利用、河湖治理及管护等水务全产业链存量设施以TOT模式划转给行业国企特许经营,壮大国企资本。同时,扩大特许经营范围,将市政管网、下穿隧道、河道及附属设施等以BOT方式授予行业国企特许经营权,增强融资能力,从而实现了“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投建管运”一体化运维,供排净治一体化闭环管理。

  水资源保障

  启动多个水源地建设项目

  金秋时节,文井江畔的成都“第二水源地”——李家岩水库工地建设如火如荼。李家岩水库位于崇州市怀远镇,是全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水库总库容1.73亿立方米。目前,李家岩水库导流洞、城乡供水取水闸室基本完成施工,大坝填筑16.3万立方米,总体投资完成88%。

  据成都环境集团原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李家岩水库建成后可为成都市主城区供水,使成都市形成双水源供水格局,满足中心城区650万人30天的综合生活用水、70%的应急水源需求,同时兼顾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

  9月27日至29日,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大邑县召开三坝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会议。三坝水库规划为成都“第三水源”,工程坝址位于大邑县新场镇,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天府新区和大邑县供水短缺问题,也将极大提高成都水源保障能力,优化供水格局。今年开工建设的久隆水库是成都东部新区主要水源,也是龙泉驿区和简阳市城市应急备用水源。

  按照最新人口数据,目前成都城市人口总数已达到2100万。作为超大城市,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城市韧性安全运行,需要提前谋划、布局和实施。近年来,成都积极配合推进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李家岩水库、张家岩水库直接引水至老鹰水库管道工程、久隆水库等骨干工程,加快推进三坝水库、团结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截至目前,成都已累计完成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投资469亿元,全市拥有各类蓄水设施约2.5万处,实际蓄水超5亿立方米,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