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护水

  创建“党建+河长制”模式

  坝丘交汇,水清岸绿,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生机盎然。在这里,可以体验纯粹的乡村慢生活,这是青白江区河长制落到实处的一个缩影。

  2017年,青白江区多措并举,通过搬迁污染企业、治理生态河道等举措,让毗河二级支流长流河面貌“焕然一新”,“红水河”变为“生态河”。从整体到细节,治理了大河,还要治理小沟小渠。十八湾村位于长流河下游,曾饱受长流河污染之痛。十八湾村探索出“党建+河长制”模式,让党员带头,广泛发动村民齐抓共管,“小沟小渠”管护落实到户,将基层治理“微力量”发挥出最大效用;制定“院规民约”,印制河长制挂历;发动党员代表带领82户住户每天早上自觉打扫自家院坝、清理门前沟渠;针对管护有争议的沟渠,对产生矛盾纠纷的村民进行调解。

  现如今,十八湾村村民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意识日渐深入,院落水环境明显改善,清澈的河流、良好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大力发展鲜切花、食用菌种植及加工产业的基础上,我们现在也开始探索打造民宿、茶咖等绿色无污染旅游观光产业。”十八湾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良好的水生态助力青白江区跻身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老工业基地用“治水”助力转型,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效合一”,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立根基、自力更生谋经济、保护环境促和谐、全方位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2017年,成都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三级党政领导、四级河长管理”组织体系,设置市、县、镇、村四级河长6868名、河道警长239名,聘请民间河长705名,全面实现市域内每条河流均有河长的目标。2018年5月以来,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425.5万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13.3万个,河长制责任体系与全民行动体系逐步完善,推动河道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水美乡村

  治水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将视线转移到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幸福村——微风吹过,农田泛起绿浪,湖水清澈,一排排川西民居干净整洁,人们在阳光下散步、赏景,享受悠闲时光。眼前这片“林水相依、产村相融、产居一体、富有特色”的田园乡村风貌,得益于近年来幸福村的“水美乡村”建设。

  治水净水是基础。温江区幸福村新建污水管网约2000米,安装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2套,实现全域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修复生态沟渠2400米,修复浅草湿地180亩;打造4700亩“水立方生态综合体”,在沿线水系新建乡村蓝网1400米、绿道8000米,实施林盘修复和改造提升,生态化、景观化打造林盘627亩,依托原生树种打造错落雅致的特色川西林盘集群38个,建设川西特色民居院落45个,塑造林水交汇、蓝绿交织的生态风貌。

  基础之上塑品牌。幸福村在大力实施水美乡村建设和重塑田园风光的同时,挖掘《在希望的田野上》灵感发源地文化根脉,打造集农创教育、音乐绘画创意、青少年教育为一体的田园艺术创作实践基地,建成幸福创艺中心、幸福大舞台等4个。

  以乐聚人、以文兴村。结合沿线水岸景观布局特色消费场景,打造汪小仙音乐餐厅、火车主题文化餐厅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度假旅游聚集地、“网红”打卡地,实现水生态价值转化。

  产业发展形成新模式。幸福村以独具特色的川派盆景园艺文化,建成“蓉欧+”花艺园、紫薇公园等4个园艺基地,打造外销花木种植和展示基地,带动花木产业发展,实现全年营销收入1718万元。

  依托优厚的生态资源,幸福村坚持农创、农旅、农养“三驾马车”同向同力、同频同步,乡村产业链条日趋完备、产业功能逐步完善,营造了“蓝网+”经济带的新模式。

  如今,幸福村全年旅游人数达到69.5万人,实现旅游消费收入4386万元。2021年,幸福村村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为22308.2元,村民务工人均可支配收入14266.7元/年,合计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574.9元。

  近年来,成都市水务局大力推进水美乡村建设,以“水资源有保证、水安全有保障、水生态有保护、水文化有底蕴、水景观有特色、水价值有体现、水管理有创新”的“七有”建设标准,成功创建水美乡村260个,培育出蕴含特色水文化的新乡村,促使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水生态形成良性闭环,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机制

  治水变“智”水

  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入新技术手段,城市治水也形成了新思路。“要构建高效管理的新机制,不断强化行业监管手段,加快智慧水务建设,构建一体化物联感知网络、数据中心和标准体系,推动多部门数据共享,实现水务全周期、全过程智慧监管。”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成都市武侯区的宜居水岸绿道旁,有一块长方形电子显示屏,居民们在这里来来往往,有时会在屏幕前停留,仔细端详上一会儿。“这是我们打造的‘智慧河长牌’,居民们和游客可以通过这块屏幕了解当地河流基本情况、三级河长名单和其他生活类服务项目。”武侯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这块显示屏,是了解武侯区智慧水务的一个小窗口,通过小窗口往里看,是一个更大的智慧水务世界——武侯区智慧水务智慧调度平台,综合水务各平台数据后,一块大型电子屏幕被分割成多个板块,数据、图标、线条、色块……各种相关要素清晰组合起来,武侯区河流情况一览无余。

  “我们通过感知监控体系实现在线监测和远程监控,一个水通信骨干网络实现信息的输送和集合,一个水数据资源平台处理各类数据,一个水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综合管理组合搭建智慧平台,加之两个水调度运管中心进行综合管理,可对全区水务进行智慧化管理调度。”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在武侯区智慧水务智慧调度平台上,智慧河长模块集中展示河长概况、问题处理进度、巡河情况;智慧管网将进行预警处理;智慧防汛模块对区域内预警预报信息进行综合展示;智慧运管对网格化运维管理问题数量、公众互动情况进行集中展示。

  近年来,武侯区积极探索构建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流域治理智慧化管控平台,建成武侯智慧水务系统,推动护河管水模式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管理、应急管理向预警管理的有效转变,初步实现了全区重要河段监测智慧化、管护智能化。

  与此同时,成都市水务局也大力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建成1470个物联感知设备,共享生态环境、公安、水文、气象等部门的14余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归集水系、水工设施等1.4亿条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建成投用防汛指挥、河长制管理、供水监管、水库安全、智慧锦江等多个智慧应用系统。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目标,以‘天府蓝网’建设为引领,统筹城市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文化发展,促进城市与自然长久地和谐共生。”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