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结构”优化调整

  调结构、促转型

  春夏之交,城市公园里搭起帐篷露营,环城绿道100公里骑行画一个圈;寒冬腊月,围炉煮茶再次点燃城市的乐趣。这一年里,绿色低碳生活新场景,赋予市民更多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

▲市民在青龙湖湿地公园湖边搭帐篷休息▲市民在青龙湖湿地公园湖边搭帐篷休息

  绿色低碳是生活方式,也是城市发展的长期战略。

  当前,成都探路公园城市示范区“两新”使命,城市发展处于关键成长期、产业发展处在爬坡期。今年以来,成都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全方位优化调整为重点突破口,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曾被视为重塑日本城市梦的TOD模式,如今在成都找到了落脚公园城市的基点。

  “成都已开通运营13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达558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未来,成都轨道交通线路还将不断延伸,力争‘十四五’末期,线网在建及运营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双机场轨道交通直达,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交通通勤圈。”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线网延伸而改变的,还有市民的居住方式。2019年以来,成都全面实施23个TOD项目,总投资将达2500亿元以上。目前,陆肖、梓潼宫、双凤桥、川师大等19个TOD项目已入市亮相,为成都城市新生活方式吹来一缕绿色低碳的清风。

▲陆肖TOD实景图▲陆肖TOD实景图

  成都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陈健表示,成都在交通减碳上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的市民出行格局,强化“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同时通过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进一步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用更少的能耗支撑更多的经济社会功能。

  今年7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成都敲定与新能源整车领军企业比亚迪的战略合作;接着又牵手新能源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确定其西南运营总部及成都研究院的落地。按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加速键”,亦是成都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布局未来的重要砝码。

  将目光聚焦在绿色低碳产业本身,这份成绩单可圈可点。

  年初,成都提出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十个一”行动计划,包括打造东方氢能产业园、成都西部氢能产业园、成都氢谷等产业地标,设立一只100亿元的碳中和产业基金,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加速聚集等措施。3月,多个绿色低碳产业链项目集中签约落户青白江,协议总投资174亿元;4月,成都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国际权威机构SGS颁发的达成碳中和宣告核证声明证书,标志着全球首家达成“零碳”的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在成都金堂诞生;6月,金堂县集中签约落户16个绿色低碳产业链项目,总投资220.3亿元;7月,亿纬锂能成都动力储能电池一期项目建设在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启动,总投资200亿元……一个个低碳科研项目的入驻,一座座绿色产业功能园区建设,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22年1-11月,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2010亿元,如今,成都已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设计产品4项、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