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袁城霖)5月29日傍晚,达州市达川区翠屏街道新南社区金丝街柏林巷路口,市民王珍的烟柜、冰柜摊点上,天蓝色的围挡格外显眼。走近看,三块围挡围住了摊位的两侧,刚刚好“装”进摊点;围挡间焊接联结,与地面通过膨胀螺栓固定。

“这样子美观、规范。之前城管有时会干涉(摆摊),现在不会了。”王珍说。
王珍今年66岁,其丈夫丧失劳动能力,常年住院、吃药,儿子在工地上打零工,家庭经济较为困难。
“设立围挡,把流动摊点变成固定摊点,利于市民经营。”翠屏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杜棚说。
实际上,在翠屏街道,这样的摊点不少。

新桥社区茂华街某火锅店门前,77岁市民王登明的修鞋、擦鞋摊点,同样有天蓝色围挡固定。此前,王登明的摊点在两三米开外的大树下。“我们跟火锅店老板商量,把摊点移到门店的屋檐下,这样可遮风挡雨。”杜棚说。
这些摊点是专门为困难群众设置的。
翠屏街道党工委书记宿都介绍,按照“四城同创”和拓展“地摊经济”促进就业、关怀低收入群体的要求,街道办和城管部门各司其责,在辖区内开设临时摊位。由于辖区宽阔区域较少,故采取分散设置摊点和集中设置摊区相结合的方式。

摊点的确定有一套标准。宿都说,由群众自行上报,社区组织核查、评议,进行公示,确定相对困难群众名单。在原来摆摊的区域内进行规划,在不占用消防通道、不影响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划地为界统一标识。
“围挡起着标识作用,明确为政府部门统一确定和规范的摊点。”宿都透露,已在各社区共计设置47个。
在石家湾社区石家湾路富丽楠山小区对面人行道上,设置了成片摊车。“这一带没有大型农贸市场,人行道相对宽阔,于是设置30个摊车,供周边居民及摊贩贩售蔬菜、水果等。”宿都表示:“依照‘谁到谁用’原则。社区工作人员值守摊区,摊贩入驻时报备、登记即可使用摊车。”
“所有摊位均采用天蓝色外观,寓意对干净、整洁美好生活的向往。使用者须负责摊位卫生,及保证摊车不被损坏。随着‘地摊经济’推进,摊区的设置、管理及规模将在探索中逐渐完善和发展。”宿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