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结合

  实施综合治理,提高防洪能力;加强巡查、监测和预报,群防群治

  “必须要搞清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四川大学教授、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流研究所所长黄尔认为,从气候和地形上来看,想要让所有中小河流“安静下来”,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这是先天条件决定的。但从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来看,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黄尔认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必须要做到“长短结合”。

  所谓“长”,是对流经人口、城镇密集区和交通干线的中小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并组织部分危险区居民搬迁;“短”,则是强化群防群治体系,利用已有水库群层层拦蓄、分段滞洪,“四川有8000多座水库,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小河流上,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够减少自身损失,也可以减轻长江流域的压力。”

  提到“长”,省水利厅建设处副处长严昭昭介绍,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的方向有二:拆除、改建碍洪桥梁和石河堰等涉河建筑物,扩挖疏浚河道,修建堤防和护岸工程等;固脚、固床、护坡,对河岸和河道进行保护,“治理过的河段,防洪、行洪能力都很好。”据了解,仅2016-2019年,我省就投入资金110多亿元,完成1500公里河道综合治理。

  “参照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经验,在中小河流沿线,可以通过修建庄台、排洪沟等方式保护受威胁群众安全。”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对部分灾害高发区的群众,则考虑就地或易地搬迁,以减少人员伤亡。

  至于“短”,梁军认为,非工程性措施同样重要。

  他表示,无论是强降雨期间监测预警、巡查防守还是汛前转移演练、物资储备,四川皆有一套完整的预案。他建议,今后应该把中小河流,特别是盆周山区中小河流的预案制定和演练实施作为防汛重点,增强中小河流沿线群众的警觉性、警惕性。

  鞠玉梅则透露,随着全省21个市州的水文分局成立,下一步,我省基层水文站点将进一步向中小河流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