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

  坚持问题导向、顺势而为   “多、小、密、弱”催生改革

  谈及“为何改”,民政厅有关负责人向记者披露了一组数据:四川乡镇数量多,改革前有4610个,居全国第一,几乎是第二位河南和第三位河北的总和,乡镇平均人口和幅员面积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1.7%、44.2%,经济实力与兄弟省份也有不小差距。

  “总体来说,四川的乡镇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现状,稀释了公共资源、降低了服务效能、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乡村治理,导致微观体系不适应宏观战略、空间布局不适应城镇化进程、管理架构不适应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实施改革予以破解。村建制的情况也大体相类。”这位负责人说道。

  对于两项改革,省委强调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民心所向”。对于这个“势”,这位负责人认为,“乡镇、村建制调整改革着眼于优化基层政权体系、组织架构和空间结构,是加强城乡基层治理的基础工程。调乡、合村、并组、优化社区,这一套‘组合拳’,是以镇村之‘小治’服务省委治蜀兴川之‘大治’。”

  在他看来,这项改革既有四川镇村本身体量大小的考量,也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当前,农村存在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壳化”、“三留守”现象突出等诸多问题,农村要素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短板都日益凸现。本轮改革顺应了人口城镇化、产业规模化、服务便民化、治理现代化的趋势和规律,对县域内城镇体系、村庄布局、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定位,以更好地发挥建制调整对资源要素流动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