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

  打好“组合拳”不搞“一刀切”科学设置改革目标

  在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系列调研后,围绕建制怎么调、干部怎么安、风险怎么控、组织怎么抓等关键问题,本轮“乡改”制定了省级层面的指导意见和区划调整、机构和干部、投资、财政的“1+4”政策文件;“村改”方面制定了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村民小组调整、社区建制调整的实施意见,构建了系统周全的顶层设计。

  “‘调乡’方面,明确了乡镇编制不上收、财政转移支付不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务不降低、干部安排不悬空‘五个不’要求。‘合村’方面,明确了农民享受的政策不变,农村各类权属关系不变,农业经济利益关系不变‘三个不变’配套政策。”民政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在乡镇调整全面铺开前,为验证和完善政策体系,四川选择了代表不同类区的宜宾、自贡、遂宁3市和夹江、顺庆、仪陇3县(区)进行试点,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流程和工作机制。这些承担试点任务的市和县(区),既为全省的“乡改”探了路,也为随后的“村改”提前试了水,提供了改革样本。

  改革目标的设定,也经历了反复论证。民政厅负责人介绍,四川这轮改革,还引入了“胡焕庸线”,将全省分为平原、丘陵、山区和地广人稀高原地区四个类型,分别确定乡镇人口规模和面积大小指导标准,通过全省对标全国、平原对标东部、丘陵对标中部、山区对标西部的平均人口规模,经过反复论证最终提出全省减少乡镇建制1200个、村建制1.36万个,减幅30%左右的改革目标。而各市(州)、县(市、区)撤减目标的确定,经历了“两上两下”的过程。省委要求,各地要本着“地缘相近、产业相融、人口相适、大小相宜”原则,合理确定改革目标,宜撤则撤、宜留则留,不简单对着地图“画圈圈”,不简单“以数量论英雄”,改革不搞“一刀切”。

  推进:

  及时收集社情民意  30天公示回应民众诉求

  镇村改革直接关系基层干部群众的利益。改革中,针对群众最担心的办事不方便、干部最担心的得不到妥善安置、地方政府最担心的财政转移支付会减少等问题,坚决兑现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五个不”和村级建制调整“三个不变”的政策承诺,将“五个一批”安置乡镇干部、“四个一批”分流村干部贯彻改革始终,给基层干部群众吃上“定心丸”。

  改革推进中,组织召开群众恳谈会、干部座谈会、专家论证会1000余场次,征求意见建议3000多条,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表10万余份,广泛听取干部群众以及专家学者意见;先后3轮深入各地开展巡回跟踪指导,并选择一批乡镇和村开展“解剖麻雀式”蹲点调研,建立了“省到县、市到乡、县到村、乡到户、村到人”的群众工作机制。同时,无论方案谋划还是推进实施,四川各地在方案形成后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进行了为期30天的挂网公示,实打实回应民众利益诉求。

  “我们全覆盖开展谈心谈话,对干部讲清楚人事安排、对群众讲清楚未来变化、对商家讲清楚蕴含商机、对乡贤讲清楚发展前景,消除基层干部群众疑虑。”该负责人表示,四川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及时回应各方关切,特别是从一开始就明确“只向区划建制要效益,不与人民群众争利益”的改革取向,只调整建制,不撤并村庄、不拆迁农房、不在农民的土地权益上打主意,保持好乡村原有形态,对被撤并乡镇政府驻地维持卫生、教育、养老、治安、集市、办事等功能不变,确保民众当期利益不受损、长远利益有增进。

  事实证明,依法稳妥推进的改革获得了百姓的接受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