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主人族属至今为谜

  究竟是什么族群,会使用这种奇特的葬俗呢?置于绝壁之上的悬棺,又在此存在了多少年?80多年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考证,却至今莫衷一是。

  宜宾僰文化研究专家黄华良介绍,对于悬棺的主人,至今仍有僰人、古越人、僚人等不同的说法。

  在中央研究院调查珙县悬棺之后,悬棺主人也成为学者们最想揭开的秘密。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发现,清朝乾隆年间的《珙县志》对当地悬棺有这样的记载:“昔僰蛮酋长与岩端凿石椓钉,置棺其上,岩高百仞,下临符江。”僰人,的确是川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2000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就曾见僰人一词。学者们结合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进行研究,认为珙县悬棺的主人应该就是宜宾土著居民——僰人。这便是目前悬棺主人最主流的说法:僰人说。

  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将珙县悬棺定名为“僰人悬棺”,1988年国务院也以“僰人悬棺”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次考古以及几年前四川大学进行的体质人类学测定,判定珙县悬棺的年代上至宋代,下至明代。

  然而,最早研究悬棺的石钟健和芮逸夫却还有不同看法。

  石钟健发现,国内最早的悬棺,并不在四川,而是在遥远的福建武夷山。大约在3800年前,这里是越族生存繁衍的区域。由于越族部落众多,也有“百越”之称。2005年,复旦大学经过DNA检测,进一步佐证了武夷山悬棺主人为古百越人的说法。数千年来,百越人在挤压之下开始了漫长的迁徙,武夷山悬棺距今3800年左右,江西龙虎山悬棺的时间则在距今2600多年,重庆巫山绝壁上的悬棺距今1600年左右。相比之下,宜宾悬棺年代最晚。石钟健认为,珙县悬棺主人应该是从福建历经数千年迁到宜宾的百越人。

  和石钟健一同考察悬棺的芮逸夫则认为,悬棺的主人应该是僚人。芮逸夫认为,史料记载明朝时期居住在川南的少数民族是都掌人,这是古代僚人的一支。而都掌人在明朝万历年间被朝廷派出的14万大军剿灭之后,川南从此再无悬棺葬。

  时至今日,悬棺族属仍未确定,但以主流提法统称“僰人”。

  他们怎样将棺木放置悬崖

  古人为何要在悬崖绝壁上置棺?他们又是如何将棺木放到绝壁之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人员对悬棺进行正式考古发掘。为了在数十米高的崖壁开展工作,他们用楠竹搭起层层脚手架。古人放置悬棺,就是使用的这种方法吗?王朝卫介绍,这种方法几乎没有可能,“因为搭脚手架,就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对要及时下葬的逝者而言,这种方式显然过于缓慢。

  研究人员发现,珙县悬棺大多离地面甚远,相反离峰顶更近。那么,难道他们是从山顶放下绳索,将棺木吊到绝壁之上?在近几十年的考古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悬棺所处的绝壁虽然陡峭,但是山的另一面山势相对平缓,可以供人攀爬而上。他们猜测,古人在放置悬棺前,应该从峰顶将工人垂下,在绝壁上楔入木桩。此后,再将棺木以同样方法垂下,置于木桩之上或者天然的洞隙之中。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种方法并不适于另一种置棺:有的棺木上方,岩壁突出数米,动辄四五百斤的棺木,显然无法像荡秋千一样荡到几米深的岩壁上。

  此时,九盏灯等地密如蜂窝的孔洞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这些孔洞从接近地面处到峰顶处到处都是,有的孔洞内还留有木棒,与放棺的木桩有明显区别,更像栈梯。会不会是古人借这些木桩搭起栈道,从栈道将棺木抬上悬崖,最后再拆掉栈道,以免棺木被人盗扰?这种方式得到不少专家认可。然而,并非每一处悬棺绝壁上都有空的孔洞,那它们又是如何放置上去的呢?

  王朝卫认为,悬棺放置很可能并不只有一种方式。“古人或许根据地貌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打孔铺栈道,有的则可能从峰顶用绳索下垂。”2002年,僰人悬棺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维修,也正是在这次维修中,在岩壁上发现了不管哪种方法,升置沉重的棺木都是巨大难题,也恰恰体现了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