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 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7月5日,凉山州木里县项脚乡突发泥石流,预警及时转移迅速,251户1042名群众成功避险。这次泥石流成功避险有两个“不容易”:一是转移人员多,多条沟齐发泥石流,分散在各处的上千人能够安全转移实属不易;二是转移时间短,从撤离信号发出到完成只用了半个小时。

  为何这场流域群发性泥石流能够实现成功避险?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近日,自然资源部、四川省内专家来到木里实地调查,对这场泥石流灾害进行复盘分析,梳理总结出6条经验。

  记者翻出了木里的“作业本”,与专家所划出的重点逐一对照,整理出一份超详细的干货笔记,想要“抄作业”的地灾卫士们,拿去不谢。

  经验一:注重培训和预案演练

  木里交出的作业:“下雨天,只要听见村里警报拉响,就会马上撤离,一点都不敢耽搁。而且,出门后沿着哪条路跑也是一清二楚,不会乱跑、瞎跑。”

  村民王七斤的家位于黄泥巴沟的最下端,距安全避险点位置最远。通过多次演练,他从家里撤离到安全避险点只需要8分钟。

  为了让当地群众在汛期时有序成功转移避险,项脚乡每年开展4至5次应急避险演练,发放“一表两卡”,落实监测责任人及专职监测人员,让群众、干部知道地灾发生时的预警信号是什么、撤离路线怎么跑、避险场所在哪里,增强了群众的防范意识,提高了识灾、避灾能力。

  专家划知识点:在汛前、汛中,州县组织专家团队,结合巡排查,开展地灾知识培训和防灾预案演练“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家庭、走进机关、走进在建工地、走进志愿者”八进活动,让干部群众知道地灾发生时的预警信号是什么、撤离路线怎么跑、避险场所在哪里、我帮谁谁帮我等防灾基本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识灾避灾能力。

  2021年入汛以来项脚乡发生6次涨水,乡、村、组对每个隐患点开展了3次以上避险演练,每次组织群众在接到预警预报信息时能扶老携幼结对帮扶,迅速避险安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