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文莎 文/图
[汛情回顾]
2021年9月25日,雅安市天全县突降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致喇叭河镇一在建工地工棚被冲埋,造成人员伤亡和失联。
降雨是造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隐患在哪里”和“什么时候发生”仍是两大难题。进入汛期以来,四川省严格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制度,扎实推动分级预警,强化预警响应闭环管理,打出“人防+物防+技防”的“组合拳”,筑牢安全底板。
[度汛实招]
“这两天热得很,怕是要下大雨。”6月21日8时许,雅安市天全县思经镇百家村地灾监测员马文波揣起一把卷尺,一路小跑上了百湾头。
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排查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30861处。据研判,今年汛期,四川省雨日较多,降水范围大,区域性暴雨过程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仍将呈频发、多发、高发态势。
今年防灾减灾的路上,和马文波同行的,除了四川省5万余名地灾监测员,还有武装着“千里眼”“顺风耳”的“智慧大脑”,让地灾预警更快速精准。
“科技哨兵”上岗
“人技结合” 地灾监测安上“双保险”
到了百湾头,马文波径直钻进玉米地,弯下腰、埋着头,目光一寸不漏地“扫描”着地表是否有异常变化。走到田地中间时,他蹲下身子,抽出卷尺贴着地面的裂缝,反复进行测量。
“数据没有变化。”收起卷尺,马文波舒了口气。他介绍,这处滑坡发生在2018年,滑坡体量约5000立方米,而这条长2.5米、宽15公分的裂缝是后来发现的,“说明滑坡体还不稳定,随时可能威胁到坡脚的5户人家。”因此,马文波每上一次山,都要量一次裂缝。
不过,裂缝的深度,卷尺不能给出答案。去年,马文波多了有一个“好帮手”——裂缝计。现在,裂缝计成了滑坡点上的“科技哨兵”,24小时不“眨眼”,严密监测着裂缝的长宽高度变化。而且,监测数据会自动记录并回传给控制中心,一旦变动超过临界值,设备就会发出报警指令,村里的报警器将自动发出警报。
“数据记录非常重要。”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工程师赵伟表示,通过对山体活动数据的收集,可以进一步研究灾害发生规律,有效指导防灾。
自动化监测设备是四川省防灾减灾的一道“利器”,有了它们,监测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得到提升。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今年将建成3000处普适型专业监测站点,完善人防技防并重的地质灾害科学防控体系,整体提升防范地质灾害风险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