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集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像比对 

  实现打拐工作信息化

  反拐寻亲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要寻找的亲人大多与亲人离散十年以上,寻人线索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地名、人名,甚至是乳名、绰号。特别是被拐儿童,没有照片、没有记忆,有时所有技术和方法都用上,也不一定有结果。在茫茫人海中查找、分析比对线索,是一项非常枯燥单调的工作,从繁杂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难度更大。

  为了让失散家庭早日团圆,胡祥雨在反拐寻亲线索核查中,集合互联网、公安大数据、人像比对,实现了打拐工作信息化。

  2019年9月,胡祥雨接到内蒙张某某代母寻亲的网上问政案。接手案件后,他通过7天认真细致地查证比对工作,通过人像技术准确认定了张某某母亲的四川户籍身份,从而进一步查找到张母在四川射洪的直系亲属,如期完成了该交办案件。

  2020年初,1988年被拐卖到江苏的冯某(当时6岁)在网上寻亲。胡祥雨凭着冯某提供的对绵阳人民公园以及老家周边环境的依稀记忆和姓氏,通过公安大数据、网上海量的信息查询,初步确定拐出地为绵阳市涪城区塘汛镇,并深入当地村社摸排,最终帮助冯某与亲生父母成功团聚。

  2021年7月,双胞胎女儿被拐32年的王某夫妇向“胡祥雨工作室”求助。胡祥雨立即为王某夫妇采样入库并开展调查,经过3个月的层层筛查,在公安大数据、遗传信息核查和人像比对中,发现福建厦门人汪某银(女,34岁)与王某夫妇DNA数据相似,汪某银与安徽人赵某珊(女,34岁)人像相似度达98%。随即四川、福建、安徽三地警方协作,成功找回两个孩子。

  “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团圆,与打拐工作信息化密不可分,同时也转变了绵阳公安打拐警务模式。”胡祥雨说。

↑胡祥雨帮助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到亲生父母↑胡祥雨帮助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到亲生父母

  真诚:

  真诚劝慰被拐女子 

  历时半年助她与亲生父母相认

  事非经过不知难。1998年,唐某夫妇之女唐某冉(1996年出生)在桑枣镇失踪。2021年初,通过DNA盲比、核查,确认唐某夫妇与河北人王某芸具有亲缘关系。

  然而,因王某芸对身世毫不知情,不愿意相信自己被拐,极不配合民警工作。胡祥雨历时半年,一方面与其亲生父母、养父母深入交流,解除了亲生父母、养父母的诸多顾虑;另一方面与王某芸通过微信聊天进行心理引导,逐渐使其承认和接受了亲生父母。同年6月,胡祥雨代表绵阳公安在北京为唐某夫妇和失散23年的女儿举行了认亲仪式。

  胡祥雨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一些被拐卖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收养家庭、当地居民对相关话题非常敏感,甚至还会对公安机关加以防范。为积极稳妥推进反拐寻亲工作,避免引发失踪被拐儿童与原生、收养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调查人员只能谨慎地进行排查、走访、询问、比对、沟通等工作。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反拐寻亲工作再繁琐艰难,但心中首先想到的是真诚。”胡祥雨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电话、微信、短信以及专程赴外地登门走访,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式,与失踪被拐儿童及其家庭成员保持长期联络,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想劝慰和心理疏导工作,以真挚换信赖、以诚心换信心,顺利争取到失踪被拐儿童与收养家庭的配合,实现了离散家庭的和谐团圆。

  成果:

  帮助200多个家庭团圆 

  “这是对爱坚持的结果”

  每当找到一个失踪儿童,谦虚低调的胡祥雨将其认定为“对爱坚持的结果”。正是因为心中有爱,在“团圆”行动、打拐行动等专项行动中,胡祥雨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2021年,公安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反拐“团圆”行动。绵阳市由胡祥雨牵头此项工作,筛查有价值的寻亲线索2000余条,帮助142名儿童找到亲生父母,帮助66名妇女和成年男性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使200多个破碎的家庭圆了“团圆梦”,为失散家庭举行认亲仪式75场。

  继2021反拐团圆行动以后,公安部决定2022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打拐专项行动。1-4月,胡祥雨反拐团圆工作室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共找回各类失踪被拐人员26人。工作室面向全国失散家庭和寻亲儿童开展工作,采集寻亲人血样502份,通过DNA技术、新技术筛查、人像比对、侦查摸排、公安信息化核查等手段比中、排查出历年失踪被拐儿童310人,现已确认亲缘关系父母子女19对(其中失踪60年以上1人、30年以上10人、20年以上6人)。同时,深入开展思想劝慰,用心有温度的工作,积极争取寻亲与被寻人之间实现双向奔赴,为19对父母找回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回历年被拐妇女4人,失踪成年男性3人。

  胡祥雨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嘉奖。

  他说,每当寻亲成功后,看到离散多年的亲人久别重逢的泪水,心中那份充实和成就感就会让他觉得有价值很快乐,反拐寻亲这件事不论多难也要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岳波 红星新闻记者 汤小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