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动“超常规”手段

  科技装备助力,创新举措尽出

  打通省道217线,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部署组织,采取了不少“超常规”手段,一些创新举措更是首次运用。

  比如,在国内首次应用动力舟桥运送抢险设备。省道217线被垮塌山体分割成了多条“断头路”,要提高抢通效率,须在断道点多开作业面;当时公路断道,只有通过水路把抢险设备送到断道点,而抢险机具重达几十吨,普通船运不了,应急抢险队伍把交通应急装备的动力舟桥,拼装成移动的水上作业平台,将大型抢险设备、人员运送至断道点,实现多点位同时作业。据介绍,在19公里路段上开辟了5个登陆点,多开了10个作业面。这是国内抗震救灾历史上第一次采用动力舟桥作为载具。

  这几年在交通勘察技术中应用较多的BIM技术,为公路应急抢通提供了“眼睛”。四川省交通设计院公路BIM中心是全国五个BIM行业研发中心之一,中心利用BIM技术生成“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叠加了路网信息和勘察设计人员深入现场取得的图片、视频资料,生成了三维的震区公路受损图,可以直观“看”到点位受损情况、垮方量等,帮助科学决策。

省道217线最后一段应急通道抢通。省道217线最后一段应急通道抢通。

  臂长27米的长臂挖掘机,也是首次投用于抗震救灾。“长臂挖掘机最大工作半径有16米,是常见挖掘机的两倍。”参与应急抢险的挖掘机手任俊杰说,由于山体多高位垮塌,抢险中不断有碎石滑落,采用长臂挖掘机先对高处、威胁安全的落石进行清理,再换上力道更大的常用挖掘机,可大大降低设备操作手的安全风险。

  抢险过程中,余震不断,山体随时有碎石滑落和垮塌的风险,为保障参与抢通工作的员工生命安全,顺利完成抢通任务,抢险救灾筑起了360度“安全防护墙”。用袁飞云的话来说,是“空天地一体化”的手段全方位防护。

  抢险救灾突击队采取“蜘蛛人”攀爬至抢通作业点上方设置高位观察哨,人工清理排危,将不稳定孤石排除,并用无人机轮飞巡视提前探明前方地质情况,同时设置“安全哨”,岸上在机械操作手的前、后方设置安全岗哨,水上开着海巡艇设置安全岗哨。

  “我们测算过,落石从山上滚到作业点,大约15秒。”蜀道集团四川路桥交建集团副总经理周永军说,一旦发现险情,安全岗哨人员通过对讲机呼叫,作业人员可及时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