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南充市南部县大王镇油房湾村高标准农田。何海洋 摄航拍南充市南部县大王镇油房湾村高标准农田。何海洋 摄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王代强 摄影 何海洋

  汽车穿过连绵起伏的丘陵,一大片平地突然在山脚铺展开来。

  这里是南充市南部县大王镇油房湾村,10月初,当记者来到村里时,水稻刚刚收割结束,连片的稻田内只剩下黄绿色的稻茬。

  稻谷归仓,油房湾村党支部书记谢小春充满感慨,“今年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相比前两年足足增加了100公斤。”

  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产出低下的望天田,水稻亩产不足500公斤,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何在遭遇今夏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后,当地水稻产量反而增产?望天田变高产田,背后究竟藏了哪些科技力量?

  开荒地造良田:让“巴掌田”变成“整片田”

  “高产不容易啊。”说起种粮经历,油房湾村1组村民雍志强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雍志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今年已56岁。一年多前,他和妻子种着3亩多地,种水稻全靠人工,田块小且分散,大型收割机进不去,每到收获季节,他和老伴要起早贪黑忙活好几天。

  然而种粮费力却不挣钱,“水稻亩产400公斤到500公斤,每亩收入千把元。”雍志强说,再加上近两年化肥、农药涨价,种粮成本更高,两个儿女不愿再务农,几年前就外出打工了。

  雍志强一家的情况是油房湾村现状的缩影。近十余年来,村里八成以上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一些土地没人种,杂草丛生。”谢小春说。

  保护耕地就是保障粮食安全。今年初发布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随后,南部县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整治项目,涉及大王镇等4个乡镇的10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8000多亩,其中含撂荒地复耕近700亩。

  不过,工作推进却面临观念障碍。“光群众工作就做了1个多月。”谢小春回忆,全村有18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占全村耕地九成左右,涉及527户1518人,起初有一半村民都有顾虑。有村民担心,“田块集中后土地界限被打破,以后找不着自己的地了怎么办?”“流转以后没有地种怎么办?”……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承包地都经过了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流转后不仅有租金,以后还能务工、分红。”谢小春给村民算起细账,建设高标准农田能把“巴掌田”改成“整片田”,以后农机能下田了,地力提升了,种粮产量更高,效益更好。

  还要解决资金难题。油房湾村上游就是升钟水库,但过去缺少建设资金,50%的农田都没有配套水渠,“农田灌溉难、排水难,每年水稻因为干旱至少要减产20%。”谢小春说。

  为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从2020年起,我省就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标准提高至3000元/亩,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1500元,地方配套1500元。

  一切准备就绪,今年初,十几台挖掘机终于开进小山村,开荒整地、挖沟修路……鏖战一百天,山间分散的小田变成连片的大田,起伏的坡地变成平地,渠系和水泥机耕道纵横交错,农用机械可直接开进田间地头……“简直想不到,我们村有了这么好的田块。”雍志强感慨。

  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89万亩,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提供了基础支撑。

南充市南部县大王镇油房湾村高标准农田。何海洋 摄南充市南部县大王镇油房湾村高标准农田。何海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