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钟帆
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技能人才的支撑。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
如何补上企业技能人才缺口?在“你点题·我代言——四川日报全媒体邀你上‘两会’”互动平台上,有网友留言:“希望国家相关部门投入人力、物力推出线上技能培训优质公共资源,建设开放的、高技能学习网站,让更多一线工人受益。”
这一话题也引起两位来自生产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关注——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特种驾驶(叉车)工人马贵帮代表和四川南充六合集团纺织车间主任王丽代表就此展开热议。
谈技能人才短缺
月薪8000元的技能人才岗位,遭遇招工“滑铁卢”
“县城的工资开到8000块钱一个月,还很久招不到人,你敢信?”马贵帮提到的这个案例发生地就在内江市资中县,他在调研中了解到,前不久当地一家新能源企业招聘化工检测员时就遭遇了招工“滑铁卢”。
无独有偶,去年,巴中市春节后举行的首场招聘会上,川观新闻记者也注意到,一家企业以月薪18000元的高薪招聘测试工程师,该岗位几乎“无人问津”。几个月后,当记者再次到这家企业采访时,负责人仍在烦恼高技能人才的招聘难题。
什么是高技能人才?“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技能工人。”马贵帮说,具体到工作中来,这样的人才不仅仅是“懂”和“会”,而需要“精”和“专”,“比如我们厂里做模具加工的工人,想要达到技能上岗,至少得需要2~3年时间,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很难上手。而从工人到工匠,则需要更多时间去沉淀。”
王丽所在的行业,同样遇到招工难题,甚至出现了技能人才“断层”的现象。“以我们南充市为例,丝纺服装产业是带动南充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但现在全市丝绸产业工人当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人员严重老龄化且学历结构层多为初中。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技术工人的短缺,成了困扰大多数企业发展的难题。”
马贵帮建议:
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畅通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渠道
在马贵帮看来,想要从源头上解决企业“技能人才荒”和近年来毕业生们“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畅通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渠道。
他认为,应当全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用好政、校、企三方力量,协同培养技能人才。同时,推广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做法,把企业需求转化为学校育人的标准和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马贵帮 受访者供图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办好职业教育,尤其是本科职业教育。“要以本科职业教育建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马贵帮认为,办好本科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更是要畅通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路径,“在优质的公办高职院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这既发挥了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又有利于形成本科职业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的衔接。”
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比如目前虽然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已经在面向中职招生,但职教本科的院校和专业仍然比较少。希望进一步扩大职业本科规模,拓宽中职升本科通道,才能真正建立起与普通高考平行的‘职教高考’制度。”
王丽建议:
通过委托培养等方式,支持地方特色传统行业健康发展
在如何解决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的建议里,王丽也谈到了“专业院校”。
在她看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和丝纺一样的地方特色传统行业正渐渐从专业院校专业设置中消失,“比如我当年毕业的学校,如今已经没有了纺织专业。”她认为,这或许就是造成行业技术人才“断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王丽 受访者供图
为此,王丽建议,针对像丝纺一样的地方特色传统行业、可通过委托专业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地方上给予一些政策支持和补助,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确保行业发展后继有人。
同时,王丽也赞同网友的建议,她认为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行业培训平台,“从而达到交流行业基础操作技能、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员的目的,并通过人才队伍交流,形成技能资源共享共用,确保行业质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