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一份由史丹阳、廖书跃、朱磊、李彬彬等专家学者发表的《鸟撞建筑现象概述及系统性调查案例分析》中,他们结合已有材料和一些实际调查后发现,鸟撞建筑主要与建筑物上的玻璃和夜间灯光有关,在白天, 鸟撞发生的常见原因有二:一是鸟类看到反光玻璃上映照出的栖息地或天空等环境, 认为玻璃上的地点可以达到而飞向玻璃;二是鸟类透过透明的玻璃看到另一侧的植物或空间, 认为可以穿过玻璃到达对侧的环境而飞向玻璃,在夜间,人造光线一方面会使鸟类失去方向感,另一方面也对鸟类有吸引作用,鸟类在失去方向感并聚集在建筑物周围时,会面临很大的鸟撞风险。

图源《2021春季全国鸟撞建筑调查报告》,受访者提供图源《2021春季全国鸟撞建筑调查报告》,受访者提供

  “防鸟撞行动网络”展开

  鸟撞玻璃调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

  记者注意到,为了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守护身边的鸟类邻居,“全国防鸟撞行动网路”希望动员更多关心自然与环境的志愿者,关注与改善城市中鸟类的生存状况。志愿者和科学家们发现,在玻璃外布置鸟类可见的图案。

  “如果要对鸟类起到警示作用,平面图案必须看起来像是有空间感的立体物,这样鸟类才会因物体间相邻的‘空间’太小而避免从中间飞过。”大多数鸟类会避开的图案间隔大约为5厘米,以水平或竖直条纹为例,条纹应至少为0.3厘米宽——也就是人应该能够从3米远的地方清楚地分辨看到图案的程度。5厘米*5厘米的间距足以避免几乎所有种类的鸟发生碰撞。

2022年3月18日,成都文家场立交桥附近的天桥。封面新闻记者宋潇 摄2022年3月18日,成都文家场立交桥附近的天桥。封面新闻记者宋潇 摄

  研究者们还发现,针对春季鸟撞调查,结果显示迁徙鸟类比留鸟更容易受到鸟撞威胁,但是对于种群数量大的留鸟种类鸟撞次数也较高。低矮的建筑物呈现较高的鸟撞风险,这可能与其周边有较多植被、玻璃面积较大有关。对于房屋的鸟撞风险评估,需要综合玻璃面积比例、周边植被、楼体大小、楼体形状等因素考虑。

  因此,这个“防鸟撞行动网络”发起了一个名为防鸟撞玻璃改造提案的征集行动,通过设计和建设鸟类友好型建筑,改造已有的建筑及其环境,减少鸟撞玻璃的频率。

  “可以说,有玻璃存在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鸟撞,玻璃护栏以及不计其数的玻璃幕墙立面,都是鸟类的潜在杀手。从根本上避免这样‘悲剧’的发生,就是要在我们的建筑设计规划时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因素考虑进来,而不能仅仅从美观、成本、建设工期等人类视角出发。”

  朱磊告诉记者,他们进行的鸟撞事件随机报告的已有结果显示,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鸟撞玻璃情况的发生,可以说,这一情况在国内是普遍存在并且尚未得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视正在发生的如鸟撞玻璃事件这样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直接威胁的状况。从建筑行业的行业规范开始,将对鸟类及其他生物类群的潜在影响考虑在内。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