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文露敏
10月22日,菁蓉湖畔,灯光流转间,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科幻馆落下帷幕。
过去的5天里,一群人悉数踏入这片“星云”。他们,拥有不同的年龄、社会角色,来自不同的城市……“科幻”,是他们抵达此时此地的邀请函。
“短篇小说之于整个科幻小说类型,就像十四行诗之于史诗一样,所面临的挑战是在尽可能小的空间里创造完美的作品。”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他的科幻短篇全集第一册《岗哨》前言中写道。
对于整个科幻界而言,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或许正是一则“短篇科幻小说”——短短5天的会期,用了许多个5天酝酿;而它产生的意义,要用无数个5天留下注解。
10月18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开幕。
灯光:
“中国科幻”真正走到了聚光灯下
5天时间里,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专职主席、《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一直保持“高度兴奋”。活动、沙龙、幻迷、记者纷至沓来,只有晚上躺在床上,才有空产生疲惫感——这种感觉,和他每一次参加世界科幻大会的状态一样,但又有些不一样。“这一次,成都市科幻协会是承办方,是东道主。”
在中国,科幻曾被放在书架的角落,布满灰尘。而现在,“中国科幻”真正走到了聚光灯下。
贾煜(中)。主办方供图
10月19日晚,第34届银河奖颁奖典礼上,来自成都的青年作家贾煜等来了属于她的聚光灯。
凭借《一只蝴蝶的自述》收获最佳少儿科幻短篇奖,再斩获最佳新人奖,双奖加身,台上的贾煜有些意外。
她并不是专职科幻作家——白天忙完地质大队的工作,陪伴完孩子后,才能熬夜写作;她也并不是典型科幻作家——进入而立之年后,才开始正式从事文学创作,想象出穿梭蓉城上空的聚变飞行器、潜入地底消弥地震影响的大型装置“龙门阵”……
在获奖之前,因为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贾煜已经收获了她认为“前所未有”的关注。一些此前并不了解科幻的朋友,发来微信说要“买几本你写的科幻小说”。单位的科普讲解比赛,邀请她做评委。就连一直没有太关注她写作的家人,都在家庭群里点赞,还笃定地说:“今后将是科幻走红100年的时代!”
某种程度上,这些关注比雨果厅的聚光灯更让贾煜感到开心。
10月18日,成都科幻馆内超大“笨笨”亮相。
雨果厅并不是这里唯一拥有“灯光”的地方。10月18日下午,要参加开幕式演出的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杨漫妮化完妆,便溜出化妆间,穿梭在主题展览各个展台前,用英语课本集章。
杨漫妮惊讶地发现,这里远不止有她熟悉的“流浪地球”和“三体”。
一层的幻迷展区B44展位,西南交通大学科幻协会会长罗珺洋和协会成员们带来了一面白色会旗。5天时间里,这面2平方米左右的旗帜上,以她意想不到的速度被各种签名填满。另一个展位上的马门溪龙科幻图书馆馆长华文,身边随时围满了人,因为说了太多的话,最后嗓子都哑了。
除了杨漫妮热衷的印章,“丝带”也是这里的“硬通货”。它们可以通过参加指定活动收集,也可以交换。5天下来,罗珺洋的参会证下粘贴了各种各样的丝带,长长一条,戴在脖子上会一直垂到地面。
10月18日,成都科幻馆内的文创店。
而1号门旁的科幻文创商店,在开店的第一天,就提前半个小时迎来了排队的“客人”——他们都是场馆里的参展商或者工作人员。正式开店后,想要购买大会吉祥物“科梦”和“流浪地球”“三体”等周边,甚至要在结账的队伍里等待半个多小时。为了保证安全,这里不得不限制进店人流。
“除了科幻迷,还有许多对科幻感到好奇的人。”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注意到。如他所说,在地铁蜀新大道B口的接驳车站台,连续几天都有没买到票的市民咨询司机,还能不能参加世界科幻大会,尽管他们说不清楚这个活动是干什么的。
接驳车站台最热闹的时间之一,无疑是10月20日。为了下午开始的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专场签售会,有人从早上就开始排队;下午2点半签售会开始时,排队的人数据说超过3000人。
刘慈欣在2023世界科幻大会上。川观新闻记者 李志强 摄
刘慈欣参加的沙龙也一座难求。10月22日一早,从小喜欢科幻的中学心理老师侯松林参加了其中一场活动,主题是“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来科技”。他为刘慈欣准备了一个问题:“心理学在未来会有什么发展,数字生命会有心理问题吗?”
尽管最后并没有得到提问机会,但侯松林还是很开心。他在朋友圈上传了一张官方活动照:刘慈欣坐在第一排,他坐在第二排斜后方。在照片定格的刹那,他和刘慈欣存留于同一个二维空间。
遐想:
想象力是科幻创作乃至科技发展的源泉
10月20日,出席世界科幻大会的中国科幻作家参观了位于成都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科幻作家对话人造太阳”,是想象与现实的一次“碰撞”。
科幻小说作家往往要比其他领域的作家花费更多的篇幅来设置场景。比如《沙丘》,就用了好几卷来描述黄沙漫天的厄拉科斯星球,因为有些东西暂时并不存在。
“科幻是人类无法满足好奇心时的安慰,是思维实验,更是结束一天工作,走出写字楼时,仰望星空的冲动。”侯松林总结道。
而已走向现实的元宇宙、脑机接口等科幻概念,则证明了一件事——不同于奇幻,科幻是真正可能发生的。
作为研究量子物理的科学家,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王子竹深有感触。他从小就是“科幻发烧友”,因为热爱科幻选择了计算机和物理,在深耕物理后对科幻更加着迷。
这一次,王子竹自费购票前来参会。对他而言,这是最有性价比的一次“不务正业”,“科幻和科学就像双螺旋结构,是交替进步的,接触科幻有时会帮助我获得一些研究灵感。”
王子竹举例,科幻电影《信条》就涉及到物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果律。而早前,他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进行过一个实验:两个纠缠在一起的量子系统,用其中的一个充当“遥控器”,可以让另一个跳转回以前的状态——这个想法,源于科幻作品中常见的“时间机器”。
10月18日,成都科幻馆内,参观者和“星球战士”合影。
科幻不止能带来科学的想象,有时,还会带来人生的遐想。对此,杨漫妮的学长、华南理工大学材料专业研究生李睿很有发言权。
十年前,他的语文老师胥敏在时任《科幻世界》副主编杨枫的帮助下,将他们阅读《三体》等科幻小说的读书笔记用邮件转发给了刘慈欣,并产生了书信往来。刘慈欣在回信中写道:看到学生们的评论后很惊艳,感觉中国真正的科幻大师可能要从他们之中出现。
尽管没能成为科幻大师,但李睿的人生选择确实与之相关。科幻作品激发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他选择研究的“材料”,正是许多科幻构想的基石。
或许,一场大会就会改变一个人的轨迹。1997年,已凭粉丝杂志《星云》在科幻圈小有名气的姚海军从家乡黑龙江省伊春市,专程到北京参加国际科幻大会,会上,他结识了时任《科幻大王》杂志的执行副主编,之后便正式走上了科幻出版的道路。
在世界科幻大会,穿着校服、排着队的孩子们一茬接一茬。姚海军不敢断言相似的故事会不会再次发生,但他期待,十年后有人说起自己走上科幻道路的缘由时,会以“2023年,我参加了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开头。
在场馆过道的墙上,王子竹“偶遇”了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片《霹雳贝贝》的海报,这是他对于科幻的最初印象。他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们,因为他们已经接触到了更丰富的科幻世界。
“想象力是科幻创作乃至科技发展的源泉,青少年的想象力需要培养。”吴岩透露,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正计划在全国多个城市布局“想象力终端”,将想象力与科学创新教程等科幻教育产品输送到青少年身边。
“或许从参加这次世界科幻大会的小朋友里,就会成长起那么几位、几十位、几百位科幻作家、科学家。”王子竹相信。
10月18日,成都科幻馆内穿着科幻的“幻迷”。
涟漪:
科幻已成为众多城市竞相发力的新赛道
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已经结束,但抛向湖中的石块们,泛起了一圈又一圈涟漪。
10月24日下午5点,打包、装车,赛凡科幻空间创始人孙悦和同事们从科幻文创商店撤场。作为商店的设计和运营方,他一个月前就住到了郫都区。
孙悦很开心地看到,他们打造出一个让科幻迷有“亲切感”的商店。不少科幻迷在此找到了精心设计的“科幻梗”:“Don’t Panic”“生生不息,繁荣昌盛”……5天时间里,一些货品甚至补了好几次货。
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吉祥物玩偶。
商店里售卖的商品,大约有60%来自赛凡科幻空间。世界科幻大会让更多人看到了这家扎根成都的科幻品牌。
10月20日,世界科幻大会首届产业发展峰会举行。这是“产业”首次作为话题,进入世界科幻大会的讨论行列。峰会上,科幻产业项目集中签约,21个签约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现场还发布成都科幻产业机会清单,发布项目40个,释放380亿元产业发展机会。
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科幻已成为众多城市竞相发力的赛道。作为亚洲第二个、中国首个举办世界最高规格科幻盛会的城市,成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幻之都”。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某场沙龙。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摄
涟漪泛起的地方,也不止与科幻有关。
在成都科幻馆,6台移动零售机器人与3台楼宇配送机器人忙碌地“工作”,累计售卖饮料、零食近万件,配送咖啡600余杯,汉堡、三明治1000余个。科幻小说中曾经出现过的场景,成为了现实。
“我们研发的机器人搭载了‘类人感知’算法框架,即使在展会这种人流密集、动线复杂的情境下,也能够自主穿行。”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刘翔表示,此前对科幻了解不深的他,这几天也抽空到场馆里转了转。“人工智能助力美好生活,这里是极佳的展示窗口。”
刘翔说,通过世界科幻大会,他们已与部分商户建立了联系,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合作。
“借助本次世界科幻大会,大家对成都、对中国的科幻文学、产业有了更多的关注,企业和企业交上了朋友,产业也会有更多的整合、融合。”在姚海军眼里,世界科幻大会并没有真正结束。这则“科幻短篇”的结尾,并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
罗珺洋手中多了许多科幻大咖的联系方式。这也意味着,学校科幻协会能办的活动可能更多了。
高中时,正是因为科幻作家谭楷在学校开展的讲座,让罗珺洋了解了科幻的“前世今生”,正式从“科幻读者”走向了“科幻迷”,融入科幻作品之外的世界。
这次大会上,两人再次重逢。听了这个故事后,谭楷画了一幅画,送给罗珺洋。画上的女孩戴着黑框眼镜,披着斗篷,骑着飞马,手举写着“西南交大”的旗帜,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罗珺洋觉得,这是世界科幻大会上,她收到的最棒的礼物。
罗珺洋收到的画。受访者提供
关于科幻、科技与未来的讨论还在持续。10月23日,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就来到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与没有参会的同学们进行交流。日程表上,他还计划前往更多城市。
索耶离开了成都,很多老朋友还没走。10月26日中午,姚海军用一顿地道的川菜招待了美国科幻作家大卫·赫尔。1995年,他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上的短篇小说《天幕坠落》,至今依然是科幻迷心中的经典之作。在一场沙龙上,有科幻迷表示想要看到大卫·赫尔的短篇小说集。饭桌上的话题,就与这个构想有关。
不止是短篇小说集。为了筹备世界科幻大会,《科幻世界》杂志社各编辑部的邮箱里,已经堆了不少稿子。“编辑们正在加班加点集中处理,希望发掘出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姚海军说。